|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出海試驗。 |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5月13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造船廠碼頭起航,進行海試。
美國《僑報》5月15日載文《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海試有何深意?》,文章說,國產航母海試,是中國航母發展的重要一步,雖然中國已經擁有了“遼寧號”航母,但要形成持續穩定的航母戰力,在核心技術上擺脫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是必要的一步。同時,也應注意到,中國雖然全力推進藍海戰略,發展航空母艦。但美、日等國在二戰時就擁有了大規模製造和使用航母的經歷和實戰經驗。因此,中國作為一個後來者,發展航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要加速航母建造技術研發,還要培養相關人才。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長期以來以近海防禦為主導海洋戰略思想的國家,中國要走向海洋,還需培養全新的海洋意識。
從購置改裝“遼寧號”,到國產航母下水,中國航母的發展在近年來明顯加速,但也有不少爭議。不少人持有“航母無用論”,認為中國並不需要航母這種遠洋艦艇,況且,建造和維護航母耗資甚巨,造出來又用不了,只能用作彰顯國力,有些得不償失。實際上,中國打造航母戰力,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最突出的有三方面。
一是提升中國的“抗介入”能力。提升“抗介入”能力是中國近年來國防建設的主要方向,中國一直強調反對“台獨”,力推和平統一,這樣做並不是完全排除了軍事選項,反而更需要足夠的戰力護航。過去幾十年間,美國第七艦隊多次進入台灣海峽,第七艦隊的基礎就是航母戰鬥群,因此,中國需要有足夠的軍力阻止其他國家介入台海事務,打造航母戰力勢在必行。現代軍事技術條件下,近海防禦也不是完全靜態的、被動的防禦,沒有充分的“抗介入”能力,中國的海防也會出現漏洞,因此,推動航母戰力發展,也是補強海防能力重要的一環。
二是提升中國遠洋護衛能力。中國企業的投資已經遍布全球,這就需要中國為本國企業、人員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保護,打造航母戰力,可以讓中國有更強的遠洋投送能力。航母在特定情況下也可用於救災和人員救護,由於航母具有體量大、功能全面的特點,無論是救災指揮,還是作為救助平台、物資轉運站,都能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美國就曾派出航母參與救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