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各地配套生產企業復工時間不一致,導致上游原料供應不足,國內產業鏈面臨斷裂以及無法有效銜接與配套的問題,進而難以達到復工條件或者恢復到日常產能水平。
三是疫情叠加中美貿易摩擦壓力,加之此次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外貿行業面臨產業鏈外移,人力成本上升,外貿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挑戰。
四是近年來中國出口企業的結構已發生改變,民企已經超越外企成為出口的最大主力,2019年民營企業出口占到總出口的49.7%,比2014年增加了8.9個百分點。考慮到眾多勞動力密集型的民營出口企業在融資、競爭力等方面本來就處於相對劣勢,面對疫情衝擊,勢必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此外,目前已有跡象顯示疫情的外溢效應。一是一些海外進口商因為擔心疫情,延遲或取消從中國的商品進口;二是由於中國製造商無法及時復工,對商品出口及供應鏈造成衝擊,已經出現如韓國現代汽車因為中國汽車零件斷供而部分停產的情況;三是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長陳振聲 (Chan Chun Sing) 於2月5 日 表示,基於本次疫情所造成的影響,各國政府應重新審視對於中國供應鏈過度依賴的狀況。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分為兩種情景分析疫情對中國外貿及產業鏈的衝擊:
第一種是相對樂觀情景(目前的基本情景):疫情在一季度末基本結束。考慮到病毒的毒性的變化、中國目前節後緩慢復工及人口流動的有效限制因素,我們預計3月中旬的新增確診病例會基本消失,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此情景下,疫情對中國外貿及供應鏈的衝擊較為有限,不會造成大面積的供應鏈的調整。中國在2020年出口增速下降5%左右,2021年恢復正增長,全球產業鏈並未出現從中國明顯轉移的情況。
第二種是嚴重情景:如果疫情在6月份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的貿易及供應鏈將受到較大衝擊。在此情景下,2019年出現的東亞供應鏈的轉移現象會進一步加速,中國在2020年出口增速下降10%~15%左右,2021年恢復正增長,但維持在較低水平。
三、緩和外貿壓力及維護中國供應鏈基本穩定的應對舉措
文章認為,(一)首要是守住中國目前在全球主要產品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在加強防護的情況下,盡快優先恢復出口行業的生產與相關物流運輸。尤其是涉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占有重要地位且屬於自動化程度高的出口行業,包括機電與電子等行業,應盡快恢復生產。
(二)為了隔離國內疫情對生產及出口的衝擊,需要設立嚴格的“綠區工廠”,即在“綠區工廠”的企業及員工是安全的,出口產品是經過了嚴格檢疫的。這樣做一是可以穩定這些企業的生產,二是增加海外用戶的信心。
(三)採取更優惠措施吸引全球頂級公司來華設廠,形成及培養高端產業鏈。在這方面,特斯拉就是最好的例子。特斯拉在中國投資設廠,直接帶動及升級了有關電動汽車行業的加速發展以及加強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地位。
(四)加強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支持類似華為5G引領全球發展的產業,包括集成電路、高端醫療、人工智能運用、大數據技術等,將中國產業鏈的位置向中高端延展,以此來鞏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
(五)鼓勵東部產業鏈更多向中西部轉移而非向海外轉移。中西部在基礎交通設施以及營商環境方面不斷改進,已經具備了完全接納東部產業梯度轉移的條件,而且向中西部轉移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可以更好借助“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把貿易更便捷地向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拓展。
(六)出口企業抓住機會,加速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在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強力支撐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迎來黃金窗口期。把疫情壓力轉為動力,加速企業進行自動化與無人化生產改造,既是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更好有助於防範未來再次出現類似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