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在博鰲“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中評社 李娜攝) |
中評社博鰲3月30日電(記者 李娜 秦正陽)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28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發言時表示,兩岸企業家要積極作為,要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為最後建成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共同市場,創造有利條件。他表示,兩岸在貿易投資、人員往來都有不平衡的問題,希望台企台商能認請大陸經濟的發展大勢,要把握政策,抓住機遇;加強溝通探索方式。
張志軍介紹說,2018年兩岸貿易額為2262億美元,而台灣維持著將近1300億美元的順差。“很多中間產品雖是互利的,但是不平衡,這是很明顯的。而且這幾年每年都是(台灣)保持著差不多1000億美元的順差。”
從資本投資來說,台灣當局統計對大陸的投資為1800億美元,大陸的數據是670億美元,兩者統計口徑存在不同。張志軍分析說,“台灣資金進入大陸應該不下2000億,如果超過2000億也一點不奇怪,而且大多是超過這個數,但大陸資金進入台灣又有多少呢?現在有一些數據說是30億美元不到。2014年大陸資金進入台灣只有10億美元,說是大陸資金進入台灣就能把台灣買下來,10億美元能把台灣買下來嗎?”
“所以,兩岸在資本投資、人員往來上都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張志軍說,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要認清大勢。要看清中國大陸的發展大勢、世界發展大勢。從四十年改革開放再往後看,中國大陸發展大勢只會越來越好。大陸的體制有自己的優勢,經濟發展後勁非常足。台灣靠著大陸,“近水樓台先得月”,又是一家人。如果認清這樣大勢的話,戰略定力、戰略信心能夠保持並增強,這是要緊的。
第二要把握政策,抓住機遇。要了解中央政府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要認真的研究、研讀。知道我們未來的發展重點,清楚哪些領域是有機遇的,更有助於抓准機遇。比如台灣的半導體、精密機床、生物技術、現代服務業、精致農業等主要優勢產業,相比較而言,其實是大陸某些方面的短板,台灣企業如果能抓的准,為企業未來發展選准主攻方向和主戰場,相信能夠得到很好發展。
第三,加強溝通探索方式,要多舉辦一些座談會和論壇,加強溝通、相互了解。主要的是去探討實現加強發展的有效方式。大陸在制訂相關政策是,包括今年剛剛通過的外商投資法,也聽取了很多台商的意見。他對在座台商表示,“你們講的意見,我們都會考慮、納入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