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情況很快引起部隊有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1989年,部隊有關部門決定依托該廠,研發我軍新一代遠程火箭炮。臨時受命,時任項目副總設計師的周國棟帶領團隊立下了“軍令狀”。
立誓易,踐誓難。其實,周國棟心裡清楚,火箭炮射程的倍增並不是簡單的加法,背後是基礎理論層面的顛覆性重構。那時,他手頭除了幾張外軍火箭炮的外觀圖片外,無任何資料。立項動員大會上,周國棟半開玩笑地對大家說:“我們幹的是‘照貓畫虎’的工作。不僅如此,還要把虎‘畫’得更凶更猛!”
“火箭炮有獨特的發射方式,如果解決不了發射動力學的問題,一切都是白搭。”周國棟說,這就好比用自動步槍進行連發,無論打第一槍時瞄得有多准,可是前一次發射帶來的後坐力,都會導致後面的子彈偏離瞄准點。對於射程更遠的火箭炮來說,這樣的偏差會被放大上百米。
即便放到現在來看,哪怕利用計算機完成發射動力學相關的模擬仿真,背後龐大的計算量也是一組天文數字。在研發初期,該廠連一台計算機都沒有,周國棟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帶領科研團隊在黑板上列方程,用算盤一組組地打數據……
那段時間,周國棟不是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就是到試驗場開展論證試驗。周國棟依然記得,那幾年,自己常常是天不亮就離家,直到深夜才下班,雖然每天都能見到熟睡中的兒子,但少有時間交流。
“好在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4年後,新型火箭炮的原理性論證終於完成。”回憶至此,周國棟難掩興奮之情,他說:“最終的方案確定下來,新型火箭炮的理論射程和精度都超出既定指標。這意味著,在火箭炮領域的這場‘拳擊賽’中,我們不僅能夠做到出‘拳’更遠,而且打得也更精准。”
“研發武器裝備,要有甘坐10年冷板凳的決心和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