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新時代融合發展與和平發展內涵轉型升級
http://www.crntt.hk   2023-12-04 11:51:48
 
  第四,和平發展更立足和平統一,融合發展更立足兼顧各種統一方式。這是國際形勢和台灣島內環境變化所致。當初立足和平統一提出和平發展主張,有其歷史原因;融合發展兼顧其他方式統一,更是現實所致。在推進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逐步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大目標框架下,融合發展固然也要努力地或者首先要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考慮到國際形勢及台灣形勢的劇烈變化,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提前解決、猝然解決等一系列可能性日漸上升,“兼顧”是必須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同時,兼顧各種統一方式推進融合發展,也是告訴大家,非和平方式的解決與融合發展之間並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關係。統一前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越有成效,和平統一越有可能。即便將來台灣問題真的是以非和平方式解決的,目前融合發展的工作也是有意義的。這些工作有利於在台灣島內鞏固發展反對“台獨”、反對干預、穩定兩岸關係的社會基礎,有利於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時刻台灣島內有呼應的社會基礎,有利於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我們的工作越有成效,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阻力就會越小,困難就會越少,臨時管制的過渡期就會越短。最終無論採取“一國兩制”還是“一國一制”管治制度,都會更順利。所以,即便將來某一時刻大陸方面決策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衹要有條件,融合發展的工作還是要做,一直做到最後的時刻。融合有利於發展,發展有利於融合。在歷經遭遇、歷經滄桑的台灣地區上,兩岸融合發展將是一個持久的任務。

  第五,和平發展更關注統一前過渡時期,融合發展更關注兼顧統一前、統一時推進進程及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的一體化、聯動性關係。道理同前述。和平發展考慮統一前多一些,融合發展更強調兼顧統一後台灣地區的長治久安。大陸方面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主張,主要動因在“統”與“治”。融合發展所推動的統一,是高質量的統一,是在心靈契合基礎上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是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任的黨和政府,不會為統一而統一,會力避遺留重大仇恨、創傷、政治動盪和分裂後患的統一。而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輿論的宣傳、統一條件的創造和纍積、解決台灣問題時機和方式的把握、統一後台灣管治體制機制的設計等配套舉措。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統一前努力推動兩岸關係融合發展,通過融合發展實現兩岸各方面關係體制機制的融合、同胞心靈的契合、兩岸認同的回歸。這就要求我們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時,設計相關政策、制度、機制,推出相關重大舉措,落實相關需求要求等等,都要切實考慮到統一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解決台灣問題的“臨門一腳”以及特殊過渡時期的平穩順暢、統一之後台灣同胞安居樂業的需求,儘早讓台灣同胞的心安下來,氣順過來,認同徹底轉過來。要全面地、一以貫之地思考處理相關問題,堅決克服形而上學、碎片式傾向,這也是對對台大局意識、戰略意識、規劃意識、系統工程意識的考驗。

  第六,和平發展更重視照顧兩岸個性,融合發展更重視建構兩岸共性。這也是歷史條件使然。“一切正確的思想,都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毛澤東語)。和平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衹有尊重兩岸的個性,才能增進彼此瞭解、理解和情感,也衹有尊重兩岸個性,才能為更持久地消除兩岸不應有的差異、誤解和猜忌,建構更多的共識和認同,奠定基礎。這也是“一國兩制”的重要邏輯。“一國兩制”是對兩岸最基本的個性——不同政治制度的尊重,目的是和平地消除政治制度差異給統一帶來的障礙,實現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強調個性的尊重,重在降低疑慮、增進情感、穩定關係、培植認同。但和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特別是前所未有臨近兩岸統一的融合發展階段,就要把重心轉移到建構塑造兩岸共性了。要在兩岸關係和人民認知的各個層面建構共性,特別是“一國兩制”基礎上建構政治制度認同的基礎和認知。要瞄準“一國兩制”這個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推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安全、涉外、政治諸領域關係的融合與發展,努力培植“同屬一國、一國兩制、中國人認同下”的共識,尊重“一國兩制”範疇內的個性,淡化和消除一切層面不合時宜的差異,當融則融,當合則合,當異則異。而做到這一切,需要一個系統的諸要素梳理和政策制度設計。

  第七,和平發展更鼓勵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各顯神通,融合發展更強調總體戰、精準戰。也就是對地方、行業對台工作與整體對台工作之間關係的定位和處理有所不同。早期和平發展的要求部署相對宏觀一些,粗放一些,融合發展階段則更重總體設計,全國一盤棋,一張藍圖繪到底。既要有總體戰的觀念,也要有精準戰的觀念。既注重從部署和要求上把舉國體制的優勢切實發揮出來,又針對不同地方、行業在對台工作中的不同優勢、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提出融合發展的不同的任務要求和具體部署;短、中、長期規劃並舉,納入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全局之中。比如福建,要求和部署就比以往更系統、更全面、更具體、更有操作性,當然也更艱巨。一個更富強、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諧、更美麗的多數台灣同胞的原鄉福建成為現實,不但將使“台獨”分裂勢力絕望,極大壓縮其操弄議題的空間,也將給國際干涉勢力以震撼教育,使其難以在兩岸之間做“滿意”的文章。更具體、更精準的融合發展政策施策,必將收穫更扎實、更有力的成果。

  第八,從對台工作角度給福建的建設的幾點建言。更好地發揮福建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作用,習總書記有指示,中央有部署,大陸人民有期望,台灣同胞也在看。新的時代,福建的建設環境,包括對台工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就是祖國的統一大業到了關鍵時刻,台灣社會對祖國的分離傾向在今後一段時期是否會出現可喜的轉折性變化,也有賴於福建的建設發展和對台工作。當台灣同胞的原鄉建設得比其居住地、出生地台灣還好,還公平正義,還有明天的希望的時候,就是這種轉折到來的那一刻。所謂地利,就是福建距台灣最近、海空交通最便捷、兩岸經濟佈局連接最有條件,這些年來,國家和福建各級投入很大力量發展福建、打通兩岸,福建的一些條件是其他任何地方經過任何努力所達不到的。所謂人和,就是絕大多數台灣同胞來自福建、常駐或往來大陸首選福建。更重要的是,福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高度重視對台工作,普遍幹勁十足、期望很大;全國人民支持福建開展對台工作,期盼福建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儘快超越台灣。得天獨厚的福建完全可能而且應該通過率先發展為對台工作做出更大貢獻。福建作為對台工作的首善之區,在貫徹中央意圖、推進各項建設、吸引台灣同胞、推進統一大業以及支持國防建設、鞏固反“獨”遏“獨”防線等各方面,都應該走在全國前列。福建作為台胞融入祖國大陸的首選之所,應該成為台胞享受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發展紅利、融入兩岸社會生活、構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體系、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土。而實現這樣的目標,有賴於福建成為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領跑之省。祖國大陸、福建老家應該成為台灣同胞特別是福佬族群引以為豪的地方、內心嚮往的地方,不應是他們可以“居高臨下”的地方、“看不起”的地方。建議:

  1.福建在省級治理體制機制改革中做先驅。福建作為享受特殊政策的地方,假如在這方面闖出一條有特色的路子來,將功莫大焉。

  2.把大多數台灣同胞的祖籍地漳泉地區的建設突出出來。這在對台工作中的戰略意義不言自明。藉助福建“示範區”建設東風,實施“廈漳泉金特別經濟區”計劃,推出更加優惠和有針對性的政策,舉福建乃至全國之力,發揮橫跨海峽兩岸之優勢,以祖國大陸市場為腹地、福建市場為樞紐、海外市場為輔助,形成東南沿海發展高地,對台灣本島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人文乃至政治虹吸效應,為促成由點及面解決台灣問題纍積條件。

  3.實施“對台工作大福建”計劃。利用對台工作便利,把福建定位為兩岸各方面交流的營運中心,成為覆蓋福建周邊及更遠其他省區的運轉樞紐,也成為台灣地區通向大陸其他省區的運轉樞紐。

  4.啟動兩岸大交通大通信工程論證及推進工作。海陸空並舉、經濟社會人文交流全覆蓋,大力採用先進技術,建設世界一流人流物流財流信息流平臺。不見得非要等待台灣島內政治社會條件水到渠成再實際推進,要用實際的推進促成島內這種政治社會氛圍的形成。

  5.在弘揚中華文化中發揮連接兩岸的特殊作用。在福建建設一所一流的中華文化研究院、一所一流的中華文化大學、一座一流的中華文化示範體驗區,同時探索出在社會各層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機制和套路做法。

  6.啟動城鄉文明建設特別工程。結合對台工作需要,構建福建的特色文明工程,就像當年的“三明經驗”一樣,拿出一套福建的文明建設模式。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9月號,總第309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