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拜登政府台海政策“兩面性”特徵解析
http://www.crntt.hk   2023-03-18 00:15:28
 
  第三,在外交上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多邊化”。拜登政府上台後開始不遺餘力地拉攏盟友在台灣問題上發起挑釁,以加強對華“戰略合圍”的力度。對此,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曾於2021年10月20日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應該要求和“正在要求”盟友對台灣當局“表現出真正的承諾”。〔9〕在美國的推動下,近年來法國、德國、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美國傳統盟友紛紛效仿美國,公然介入和干預台海事務,涉台議題也從經濟、貿易、社會、文化領域向高度敏感的政治、安全領域擴散。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干預台海事務的手段也日趨複合化,可謂“軟硬結合、文武并舉”,使得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跡象日益明顯,導致大陸處理台灣問題面臨更棘手的挑戰。

  第四,在經濟、科技、文化、拓展“國際空間”等領域全面加強美台合作。為了將台灣當局徹底納入美國“以台制華”的戰略軌道,拜登政府不斷推進與台灣當局在經貿、社會、科技、文化以及拓展“國際空間”等諸多議題領域和層面的合作。例如在金融合作方面,美台簽署了“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謀求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聯手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技術開發等議題,在東南亞地區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助力台灣當局“新南向政策”的推進,合作拓展在亞太區域乃至全球的經貿新布局,并以此對衝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又如在文化教育交流領域,在“美國在台協會”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的推動下,“美台教育倡議”得以正式啓動,意圖全面強化美台語言教學合作,鞏固台灣當局“為美國及全球提供中文教學的角色”。2021年11月,台灣當局又以幫助美國等國對抗中國大陸“意識形態輸出”為名,推出“華語教育2025計劃”,聲言要為美國學生提供在大陸之外學習中文的機會和環境。〔10〕美台推出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增強合作,進而構築美台全面合作的“整體性框架”,為美台關係的持久發展夯實基礎。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中美日益加劇的高科技博弈,拜登政府更是將半導體等戰略物資的供應鏈、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人工智能、量子技術開發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并積極謀求藉助產業鏈、供應鏈的重組和整合,將台灣當局納入美國主導的“反華高科技聯盟”之中。例如早在2021年2月,美台便舉行了“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圓桌論壇”,集中討論如何強化雙方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及產業方面的合作。6月,美台舉行第11屆“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會談,主要內容分為“貿易與投資相關議題”和“提升未來貿易及合作議題”兩大類,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討論如何保障半導體芯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進而推動雙方在網絡安全、數字經濟、衛生健康、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的精準對接。會談後,美台雙方宣布已就半導體、電動車、疫苗生產與代工等議題領域達成十大共識,并同意就不同項目成立工作小組,就不同議題不間斷地展開討論和溝通。同年11月23日,美台舉行第二屆“經濟繁榮夥伴對話”(U.S.-Taiwan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EPPD)視頻會議,美方由副國務卿費爾南德斯出席,台灣當局方面則由經濟部門主管王美花出席,主要討論議題便是如何在供應鏈、產業合作、5G技術和數字經濟等方面展開密切合作,聯手建立以“去中國化”為目標的半導體產業鏈。2022年6月,台美雙方宣布正式啓動“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 Century Trade)協商談判,圍繞貿易便利化、監管實踐、農業、反腐敗、支持中小企業貿易、數字貿易、促進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支持環境和氣候行動、勞工標準、國有企業等11個關鍵領域展開磋商。2022年11月8日,美台雙方在紐約舉行了首次“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實體談判。2023年1月,由美國助理貿易代表特瑞·麥卡廷率領的代表團訪台,針對雙邊貿易議題展開進一步的深入討論。

  而在幫助台灣當局拓展“國際空間”方面,拜登政府同樣是動作頻頻。例如2021年5月7日,美國首次推動“七國集團”發表聯合聲明,公然支持台灣當局“有意義地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大會”。10月21日,正值聯合國2758號決議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日以及習主席對此發表講話前夕,美國國務院負責中蒙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里克·沃特斯(Rick Waters)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主辦的會議上公開宣稱:過去幾十年來,台灣被排除在幾乎所有的聯合國活動之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北京“錯誤”地使用了2758號決議。對此,沃特斯呼籲聯合國會員國支持台灣當局“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11〕國務卿布林肯更是於10月26日公然發表聲明聲稱:“我們鼓勵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加入美國行列,支持台灣強勁、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及國際社會”,“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務實議題。”〔12〕身為國務卿的布林肯公開挑戰聯合國2758號決議,實屬歷史罕見。2022年2月25日,美助理國務卿米歇爾·西松(Michele Sison)在國務院與蕭美琴會晤,并隨後又在推特上貼文表示:台灣當局所作的貢獻能讓國際社會多方受益,聯合國會員國應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此後,美國更是不斷有前官員和重要學者信口雌黃地指責中國製造了長達50年的“不公正”,誣陷大陸利用該決議系統性地排斥台灣當局參與聯合國體系,現在到了“糾錯”的時候了,并威脅如果大陸不展現“更大靈活性”,美國就應該全面推進台灣當局“正式加入聯合國”。

  二、拜登政府台海政策的“兩面性”

  在外交政策領域,拜登上台後雖然對特朗普時期的大量政策進行了調整和修正,但是卻總體上沿襲了特朗普對中國的戰略定位和政策框架,也始終未停止對中國的全方位打壓和圍堵。在行政部門諸多反華鷹派人士、國會參衆兩院親台議員、親台利益集團和智庫學者的推動下,拜登政府依然將台灣問題視為制衡中國崛起的一張“王牌”,在台海政策領域基本上呈現出“蕭規曹隨”的態勢,也給本已動蕩不定的台海局勢籠罩上了一層始終揮之不去的陰霾。

  與此同時,由於拜登政府深知美國正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內外挑戰,其諸多政策目標的實現,包括防控新冠疫情、推動經濟復蘇、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烏克蘭危機、維護地區穩定等問題,均離不開中國的配合與支持,因而在其上台後也試圖選擇性地與中國恢復和開展務實合作,進而讓中美關係重回相對正常、良性的發展軌道。此外,拜登及其決策團隊擁有遠比特朗普更為豐富的外交經驗和更加嫻熟的專業能力,對台灣問題的高度危險性更是心知肚明,因而也不敢在台灣問題上肆無忌憚地對中國發起挑釁,以免中美關係遭到嚴重損害甚至徹底“脫軌”。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種種挑釁舉措也遭到了中國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軍事、政治和外交反制。例如2021年10月初,正當美國糾集多國在台海附近舉行聯合軍演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0月1日至4日的4天時間裡,連續派出包括戰鬥機、預警機、反潛機、轟炸機等多種機型在內的149架次戰機,以多機種、多空層方式在台海附近空域展開巡航,其中在10月4日更是創下了單日56架次的歷史最高記錄,對美國和台灣當局進行強力震懾。又如在2022年12月23日,美國通過了“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其中包括要為台灣當局提供軍事融資等極富挑釁性的條款,解放軍東部戰區旋即在台灣周邊海空域組織舉行諸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聯合火力打擊演練。在短短24小時裡,共有71架解放軍軍機、七艘解放軍軍艦在台海周邊展開活動,其中47架軍機飛越所謂“海峽中綫”,不僅就此打破了解放軍出動軍機數量的單日紀錄,也對美台勾連予以嚴厲回擊。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較之特朗普政府時期也出現了一定的調整,并表現出明顯的兩面性特徵。

  例如2021年4月28日,拜登在國會發表演講,公然將中國稱為美國“贏得21世紀”的主要競爭對手,將與中國的競爭視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最大挑戰,承諾美國為此將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并聲稱在其任內絕不允許中國超越美國。〔13〕但是與此同時,為了防止中美戰略競爭徹底滑向衝突與對抗,國務卿布林肯則於2021年5月4日表態宣稱,中美目前并非處於“冷戰”關係,而是競爭和合作并存。中美雙方在多個領域都有明顯的共同利益,對抗、競爭與合作并存,并希望雙方通過對話減少誤會。〔14〕11月2日,拜登總統也公開表示,美中兩國是在競爭,但并不一定是衝突,也沒有理由要發生衝突,并希望確保雙方沒有誤解,沒有意外。在11月16日中美兩國元首視頻會議上,拜登又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15〕12月4日,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雖然聲稱中國憑藉過去20年“極速狂奔的現代化”,正在成為美國在軍事領域“勢均力敵的競爭者”(peer competitor),但是同時也特意強調,美國不想與中國展開新冷戰,也不認為美中衝突不可避免,希望保持兩國國防溝通渠道開放,“建立常識性護欄”以降低衝突風險。〔16〕2022年5月26日,布林肯發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演講,雖然仍然宣稱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了“最嚴重的長期挑戰”,但同時也重申將與中國進行必要的合作,并強調美國將會極力避免重蹈冷戰覆轍。〔17〕

  具體就美國台海政策而言,雖然“力挺”台灣當局對抗大陸已然成為美國兩黨之間以及府會之間的共識,但是具體審視決策制定和施策力度把握的細微之處,仍可以發現拜登政府對台政策同特朗普政府相較存在一些區別和差異。由於特朗普本人缺乏必要的外交知識和行政經驗,對台灣問題的危險性和敏感性缺乏清醒的認知,尤其是缺乏“紅綫意識”,因此其純粹把台灣問題作為刺激、挑釁和打壓中國大陸的工具的做法,使得台海局勢陷入波譎雲詭的高度緊張之中。而相比特朗普,拜登對台灣問題所蘊含的巨大風險的認識和理解更加充分和深刻,“紅綫意識”也相對更強,故而極力避免在對台政策上觸碰紅綫,以免導致台海局勢失控,更不想因此令美國被拖入一場災難性的戰爭之中。面對中國捍衛國家統一的堅定意志和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拜登上台後的對台政策總體上回歸了較為慎重、穩健的傳統政策軌道,尤其是在一個中國原則這一根本性的“紅綫問題”上,一再對中國表示會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不鼓勵“台獨”,而非像特朗普那樣毫無顧忌地恣意妄為。

  例如2021年5月4日,國務卿布林肯明確宣稱美國將始終遵守“一個中國政策”。〔18〕7月6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高級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出席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綫上對話會時表示:“我想強調我們的立場沒有改變。它與以前的做法一致。我們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我們確實有一個中國政策。”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完全瞭解其敏感性”。〔19〕在2021年11月16日的視頻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向拜登嚴正指出,由於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導致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如果美台繼續“玩火”必將“自焚”。而面對習主席的警告拜登則明確重申,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20〕2022年2月22日,國務卿布林肯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就中美關係和烏克蘭問題通話時,為了爭取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支持,布林肯表示美國“反對台獨”,這也是拜登政府首次表態“反對”而非僅僅“不支持”台獨。〔21〕2022年11月14日,在於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中美元首峰會上,拜登總統再次重申一個穩定和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表示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2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