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普惠金融是“十四五”時期和實現2035遠景目標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國金融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基調之一。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文章表示,未來商業銀行既要繼續響應政策號召,承擔社會責任,加大對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更要充分把握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從中長期轉型發展的角度,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打造集差異化定位、線上化獲客、智能化風控等於一體的普惠金融發展新模式。
文章提出,明確業務導向,提高對普惠金融重視程度。商業銀行既要正確認識普惠金融業務的重要地位,摒除“不敢做”“不願做”的思想,加大對有關普惠金融的政策解讀,做好相應員工培訓工作,提高對業務重要性的認識,又要加大資源配置,細化普惠金融業務準則,優化基層客戶經理考核制度,提高前線業務人員積極性,降低業務發展負擔。
進一步明確客戶定位,採取針對性發展模式。商業銀行要結合監管規定、市場變化及業務開展情況,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業務統計口徑,增加客戶定位的準確性,按照確定的口徑拓展客戶。同時,在劃分客戶標準基礎上,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所處地域、自身特征等採取差異化的業務模式。例如,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商業銀行要結合“科技金融”“園區”“產業鏈”等特征推出適應性強、匹配度高的產品及服務。
加快線上平台建設,提高獲客能力。商業銀行要利用好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各類新興技術,持續開發和推廣線上化普惠產品,發揮線上化產品短、平、快的優勢,實現全自動審批,並以此為基礎挖掘客戶資源,增大客群基數。商業銀行還要加強數據挖掘和分析,推動交叉營銷,實現精准營銷;同時要積極借助互聯網渠道改善獲客方式,對獲客渠道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賦能,不斷提升獲客效果。
強化風險管理,確保業務可持續。商業銀行要建立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打通數據內部共享,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電商以及各類運營商的數據資源,為風控提供支撐。同時,商業銀行應強化科技應用,優化客戶分級,搭建並完善智能風控系統,實現包括貸前、貸中、貸後和催收等全自動、流程化管理。此外,針對不良資產,商業銀行要綜合運用核銷、重組、催收及證券化等手段進行處理,及時控制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