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社會的脈動與國民黨的出路
http://www.crntt.hk   2020-05-17 00:14:48
 
  但是台灣民眾的“經濟覺醒”還沒有完成,特別是還沒有工作、靠著父母的積蓄維持“小確幸”的一幫年輕世代,他們並沒有他們父輩那樣的經歷,不僅沒有“經濟覺醒”,更不用談“政治覺醒”。“政治覺醒”就是要明白,為什麽今天台灣社會民生搞不好。台灣多數民眾尚未認識到,當前台灣社會民生搞不好的主要的根本性原因在於搞不好兩岸關係而邊緣化。那些即便是已經“經濟覺醒“的庶民,也還有很多人沒有達到“政治覺醒”階段。而沒有“政治覺醒”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基本上是容易接受蔡英文及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主張的。

  如果台灣的民生經濟繼續壞下去的話,“窮則思變”,“痛則通”,將來會有更多的人“經濟覺醒”,進而“政治覺醒”。那些年輕世代步入社會後,自己要獨立找工作、找飯吃的時候,才會開始慢慢覺醒。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2018年“九合一”選舉算是地方層面的第一次“庶民起義”,那麽2020年1月這次選舉就是在“大選”層面的第一次“庶民起義”。地方選舉層面“庶民起義”算是成功了,但在“大選”層面因為民眾遠未“政治覺醒”而失敗了。

  “庶民起義”可謂台灣社會變化中的一種新的脈動。今天“庶民起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這種現象將來就沒有了,更不意味著“庶民起義”將來也不會成功。衹要中國大陸依然維持著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而台灣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而與大陸整合發展,台灣就將繼續邊緣化,“悶經濟”就將繼續“悶”下去。將來會有更多的庶民,包括今天那些尚可小確幸的年輕世代,都將會“經濟覺醒”,並將會從“經濟覺醒”走向“政治覺醒”。

  廣大民眾一旦“經濟覺醒”並“政治覺醒”,相應地,接受民進黨主張的民眾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在今後的選舉中,包括地方選舉和大選,“經濟覺醒”、“政治覺醒”的這一股力量,就有機會推翻民進黨的政權,而民進黨如果不調整其大陸政策主張就可能難以重返執政。但這個“覺醒”過程會比較漫長,可能還需要10多20年左右的時間。目前台灣的“經濟覺醒”都還沒完成,更不用談“政治覺醒”。但從長期上看,這個現象值得研究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問題的專家學者密切觀察、高度關注;大陸的對台工作也應該注意這一社會脈動現象,宜思考如何能夠運用這種社會脈動現象來達成對台工作的目標。

  五、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質變下國民黨的出路

  2020年大選失敗以來,國民黨一如過往又開始了所謂的檢討與爭論。國民黨的許多中、青年世代,包括參選國民黨領導人的候選人,多將選舉失敗主要歸因於國民黨兩岸路線不符民意、不得民心,提出要調整兩岸論述,包括要拋棄符合兩岸各自有關法規規範的、兼具原則性與包容性的、兩岸公權力賴以協商談判進而兩岸制度化交流合作得以開展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以推進的、因而原本也是國民黨較之於民進黨的政策優勢的“九二共識”(堅持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並逐步推進兩岸統一)。

  問題是從1996年歷次直接選舉以來,國民黨所推出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的得票率和國民黨在所謂“立法院”所得的“立委”席次,為何總體上呈現下滑的態勢?這種下滑態勢代表國民黨在台灣政黨競爭中總體上在節節敗退,政黨競爭力總體上在逐漸弱化中。如果認為國民黨的敗選是由於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造成的,那麽如何解釋國民黨過往堅持“九二共識”也有贏得選舉的時候?如果認為堅持“九二共識”是一個不利因素,那麽又如何解釋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近20年這一因素未有變化的情形下,而國民黨競爭力卻呈現的是逐漸下滑的態勢?再者,即便今天台灣社會民眾普遍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是一個不利因素,那為什麽“兩蔣”時期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呢?

  顯然,決定國民黨選舉成敗與競爭力強弱應另有其他主要因素,而堅持“九二共識”未必是一個主要因素,也一定不是唯一的主要因素,更非根源性因素。那麽,1996年以來,國民黨在台灣選舉政治與政黨競爭中江河日下的主要原因到底何在呢?

  理論而言,在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社會中,政黨競爭力主要根植於其理念的生命力、教育的影響力、宣傳的號召力(論述的說服力)、組織的凝聚力、統戰的吸引力。事實上這幾個方面又是相互聯繫、彼此影響的,並在相互聯繫、彼此影響的過程中共同形塑著政黨的競爭力。由此觀之,或可找到國民黨在台灣選舉政治與政黨競爭中競爭力逐漸弱化的主要原因,進而找到國民黨的出路。

  首先是理念的生命力問題。一個政黨的生命力就在於其理念的先進性及其實踐帶來的利益的普遍性。孫中山先生時期曾經有“驅逐韃虜,振興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與綱領。這一綱領顯然較好地把理念與利益、目標與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當時的國民黨具有較強大的生命力。但是孫中山先生之後,蔣介石基本上是靠利益維繫國民黨的生存與發展的,而這時在社會貧富分化長期持續加劇的過程中利益的普遍性也喪失殆盡。結果,國民黨的生命力就日漸弱化,終被共產黨超越。敗退台灣後,蔣經國先生時期基於戰敗的反思與留學蘇聯學到的社會主義思想,國民黨以“均富社會”、“藏富於民”的先進性理念與利益普遍性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再後來,被迫開啟所謂的“政治民主化”,但這成為了民進黨攻擊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一大利器。至今,未見國民黨有生命力的理念論述。一個政黨不能帶給人民以利益是萬萬不能的,但是衹有利益沒有理念,不能引領社會意識形態,也是沒有前途的。一個政黨要得到人民的認可,必須把利益與理念有機結合起來,福澤人民,並引領民意。

  其二是組織的凝聚力問題。政黨組織的凝聚力表現為黨內派系的團結性、黨員為黨奉獻的主動性、黨組織的紀律性,以及社會民眾入黨的積極性。長期以來,由於理念的缺失,國民黨基本上靠利益把各個派系糾集在一起。結果,大家為了各自利益而貌合神離,不團結、甚至分裂。也因此造成黨內利益固化,論資排輩,損傷黨員特別是中青年黨員為黨奉獻的主動性及社會民眾入黨的積極性。而國民黨的組織紀律性通常被認為是較弱的。常見黨內大佬、高層在外公開批評國民黨黨內已經通過的綱領文件,或不遵從黨的要求而擅自行事。結果,有損黨的形象,並讓外部勢力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其三是教育的影響力問題。一個政黨存在的價值之一在於以先進的理念與正確的認知通過教育與宣傳手段去引領民意與社會走向,從而也有助於該政黨獲得民眾的認可與支持。台灣社會轉型以來,國民黨明顯離開了校園講台。教科書在民進黨執政時被修改到與台灣有關法規規範完全背離,而國民黨執政時也未依據台灣有關法規規範進行撥亂反正。台灣教育機構使用的教科書進而台灣校園講台都已“綠化”約20年。結果,近20年來不是國民黨在通過教育去影響民眾、引領民意,反而是民眾通過選票投民進黨在影響國民黨的價值取向。

  其四是宣傳的號召力問題。或者說是論述的說服力問題。近20 年來,國民黨不僅放棄了教育的作用,在非選舉的平時也幾乎放棄了宣傳的作用。台灣媒體嚴重“綠化”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長期以來,國民黨平時沒有積極地運用教育體系與媒體輿論體系去有效教育和影響社會大眾,未能引領民意與社會走向。而民進黨則利用各種條件與機會進入校園與媒體,通過教育與宣傳堅持不懈地去影響社會大眾,進而引領民意與社會走向。結果,隨著台灣人口的新陳代謝,隨著意識形態的逐漸演變,國民黨與台灣社會民眾越來越脫離,並被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所疏離與拋棄。

  其五是統戰的吸引力問題。一個政黨需要能夠吸引、團結黨外的社會民眾跟著自己行動。但上述理念生命力問題、組織凝聚力問題、教育影響力問題、宣傳號召力(論述說服力)問題的綜合作用,使得國民黨在統戰方面也缺乏吸引力,越來越難以吸引和帶動台灣民眾。

  總之,國民黨在階層屬性上本是一個由部分社會精英構成的政黨,先天是少數,並容易脫離群眾不接地氣,加之近20多年來存在如上所述的幾大問題,結果註定了國民黨在台灣政黨競爭中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而在當前的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格局下,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甚至徹底“綠化”而主張“台獨”,“拿香跟拜”,不僅未必能夠獲得那些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民眾的選票,反而會首先丟失那些認同“九二共識”的民眾的選票。國民黨想要東山再起,需要堅守“九二共識”,等待廣大“庶民覺醒”,更需要在上述諸多方面深自檢討,長期經營,特別需要重拾理念,凝聚組織,重視教育與宣傳的作用,才能吸引民眾,增強政黨競爭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5月號,總第26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