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自2012年開始,政府陸續出台了二十餘個有關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分別涵蓋了“大雲移物智”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旅遊、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建築和智慧家居等,但對於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物流卻關注不多,而智慧物流與供應鏈卻恰恰應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支撐。
經濟參考報發表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文章表示,中國具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體系和最快的城市化演化速度。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底的17.9%到2018年底的59.6%,發展極為迅速,每年有1000萬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人口已經超過8億人;據最新估計,1000萬常住人口級超大城市已達10個,500萬人口級特大城市已達20個,而最新城市群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城市人口的聚集。
一方面,城市是人才的聚居區、效率的提升機和創新的加速器,更是財富的貯存池、文明的催化劑和文化的交換台;另一方面,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大城市的“城市病”日趨嚴重,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嚴重,二是城市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加劇,三是居住成本占比過高。
文章認為,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市民生活工作品質、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集約化使用城市資源,也是解決大城市“城市病”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當下城市中,隨著全行業結構性供大於求,市民消費的商品向數量增多、質量增高和差異化增強漸進發展,使得城市物資保障服務體系的負荷逐步增大;作為商貿活動基礎保障的城市物流系統,既需要持續提高商品交付的服務水平(主要包括交付的準時、安全、便利、可變/柔性和低價等),又需要減少城市物流系統對城市道路和空間的占用負荷(主要包括公路貨車運行里程、多級倉儲庫存量和社區末端等),減少城市物流系統對城市環境的破壞要素等(主要包括碳排放、PM2.5和廢棄物/殘留物等)。
城市物流多數屬於消費保障型物流,消費終端隨生活社區、商務區和商貿區布局而分散化、碎片化;少數屬於城市產業服務型物流,物流終端隨產業布局而集中化、規模化。因此,要求城市物流一方面盡可能少地占用城市資源,降低城市資源浪費和閑置;另一方面,又盡可能將城市閑置資源加以複用,實現城市資源集約化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智慧物流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智慧是物流各功能內部的資源配置優化,如路徑優化、庫存優化等;第二層智慧是物流各功能間資源配置優化,如“以儲代運”和“以運分儲”;第三層智慧是依托物流供應鏈推動產業鏈的結構性優化,如“坑口發電”;第四層智慧是並行/平行產業鏈間的資源配置優化,如通過“運貿融”一體化實現互聯網“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類似模式。
文章分析,智慧物流與智慧城市的融合要集中在邏輯維度、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三個維度上,並形成基於城市的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產業鏈生態,而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能夠以零成本/近零成本配置資源,是否能夠將非標產品/服務/流程低成本實現標準化進而實現規模化,是否能夠跨功能跨產業業務升維並降維打擊競爭對手。
第一,邏輯維融合得益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得益於“大雲移物智”等智能技術及裝備的引入,以及隨之而來商業模式的變革。
傳統供給與需求受制於商貿渠道和物流體系的規模性約束,個性化供給與差異化/客戶化需求因規模性小,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商貿及物流支持。但互聯網電商平台及其衍生發展的電商物流,用近零成本實現了個性化供給與差異化需求的精准對接且易形成規模化,特別是消費集中的大城市社區,得到了更佳的購買和服務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