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據新京報報道,以消費者的價值體驗為中心,在創新中尋找市場的縫隙,才能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形成真正持久的生命力。
6·18年中大促作為疫情後最大的消費節點,直播帶貨再次成為引流的重頭戲。今年6·18將有300位明星參與電商平台直播,包括吳亦凡、李易峰、劉濤等當紅藝人。自年初以來,直播帶貨的熱情高漲,很多商家迫不及待尋找網紅直播的“坑位”,期盼自家的商品能夠搭上網絡直播的快車,實現一夜萬筆的交易量。然而瘋狂的背後,不得不警惕漩渦的出現和泡沫的泛起。
數據顯示,從2016年3月電商平台直播上線,到2018年其引導成交達到1000億,再到2019年電商直播站上風口,僅“雙11”就已經成交了200億,其中,10位主播銷售超10億,100個主播銷售超千萬,2019全年電商直播的行業規模更是超過3000億元。
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因素和各市場主體的支持,“萬物可直播,人人齊帶貨”成為特殊的盛景。但從行業發展周期來看,一個行業一旦步入瘋狂期後,迎來的可能就是陷入谷底的泡沫。根據新京報報道,有商家花費25萬元尋得一個直播坑位,最終只賣出50單。“請明星帶貨血本無歸”、“找明星直播,其實是在賭博”等話題也成為各大商家內部直播心得分享群的飯後談資。
商家們從“搶坑”變“被坑”,背後折射出的是直播帶貨光鮮外表下逐利心態的扭曲與泡沫的滋生。
不可否認,明星、企業家等加入讓直播帶貨行業迅速華麗轉身,從過去人們“瞧不上”變成現在“擠著上”。憑借本就具有過高人氣的明星、企業家等個人IP,把粉絲運營成用戶、再把用戶轉化為現金流,當下的直播業態搭建起了一個電商平台、商家和明星個人的“三贏”場景,同時也帶動起整個行業和上下游產業鏈的上升。但作為近年來剛衍生的一種新模式,在三方尚未達到市場平衡前,如果一方明顯處於劣勢,就極易出現“賭博”的心態和二八效應。某些商家被“坑位費”所坑便是相關矛盾的顯露。
一方面,坑位費並不是商品大賣的“車票”。有些商家衝著明星的“自帶流量”,憑借“搏一搏”的心態幻想可以用坑位費搶下一席之地,實現銷量大增,但明星很“紅”並不代表著商品就“火”,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