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消費這杆大旗,竪得越高,一切阻礙消費的限制性政策,被聲討得越厲害。這不,發改委一紙“消費更新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不合理的汽車限購(限量、限牌、限轉讓)就被千夫所指。“城市病”出在規劃、技術和管理上。這是人為的問題,八竿子也打不到由人操縱的汽車身上。再說,香港、東京等人口密度比我們大得多的國際大城市,為何城市交通就那麼順暢呢?
有了這個尚方寶劍,估計不會有哪個城市再出台汽車限購了。已經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也要按發改委的要求,不擴大限購範圍,已限購區域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汽車如此被器重,還賴於消費崛起。今年一季度,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65%。今年2萬億“減稅降費”落實後,業內估計將提升消費增速2個百分點,2019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或超80%。
消費結構裡,汽車占了耐用品消費的2/3;而非耐用消費品中,最大的就是石油及製品,占比達到1/4,也主要來源於汽車。2018年,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28年來首次下降,加上另一個大宗消費——住房銷量也觸及天花板,拖累效應導致消費品零售增速創15年新低。
對於2018年汽車產銷雙雙下滑,除了頗受爭論的所謂“擠出效應”(即買房擠出了買車)外,汽車限購被認為是本不該有的拖累因素。從千人汽車擁有量來看,我國是170輛,發達國家高達500-600輛,可見汽車消費的空間還非常大。政商學三界就抓住了這一點,於是乎限購就成了眾矢之的,若干年前出台這個政策時的振振有詞(國外也限購、緩解“城市病”)迅速腐朽。
消費更新,這是此次國家鼓勵汽車消費的著力點。儘管2018年汽車產銷下滑,但新能源、SUV等汽車改善消費卻增長50%以上。確實,消費觀念升級,叠加政策扶持,馬路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了;另外,當小孩長大了,填了“二寶”了,家裡唯一的小排量車就不夠用了,SUV等改善性消費就會崛起,這點很類似住房改善。所以,汽車限購退出在情理之中。
同在情理之中的,還有住房。不得不承認,從GDP增加值貢獻上,住房消費要遠大於汽車消費。無論從戶均住房套數(1.13套),還是從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米),貫徹“房住不炒”的話,城鎮存量住房夠用了。但是,論功能、環境、配套,住房改善的空間還很大,比如26%的住房無獨立抽水/衝水衛生間設施,15%的建造於1990年以前,42%的建造於上世紀。
居住理念、建築材料、配套服務等,更新的非常快。滿足居民美好生活訴求是民生政策的出發點,未來還會大力鼓勵住房改善。那麼,限購是不是阻礙了住房消費升級呢?記得2015年樓市“去庫存”正當時,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各地相繼退出限購。邏輯是一樣的,限購擋住了多少投資投機需求不得而知,但錯殺合理消費需求是確鑿的。
但不幸的是,由於雜七雜八的需求都裝入“去庫存”,導致政策“走歪”。時隔不到2年,包括限購在內的限制性措施,不得不重新拾起來。現在,國家空前強調,樓市要“穩字當頭”,而政策開始轉向“一城一策”,調控的痛感正在降低。幾乎所有城市都加入搶人口,落戶對社保繳納的要求不斷降低(有的只要求1個月),外圍區域開始退出限購,這些都消解了調控效力。
未來,在培育消費引擎的這杆大旗下,鼓勵住房購置的政策很快就會來啦!問題是,上一輪政策在反覆之間,房價已上了一個無以攀比的新高度。希望不要再次重複,目的向左時,限制性措施就像過街老鼠;目的向右時,限制性措施再一股腦地全部拾起。因為,樓市基本面(比如房價水平、居民杠杆、金融風險等)已非昨日,再也經不起慷慨買單的折騰了。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李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