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努力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制度性安排 作者:董玲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博士研究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需要兩岸各界共同努力實現對制度的認同,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民衆基礎更是對制度性安排的有力保障,不斷加強兩岸民間積極的正面交流,化解兩岸社會及民衆的刻板印象及誤解,打破阻礙、增強互信,切實實現兩岸民間交流的效果和目的,為實現制度性安排提供有利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呼籲“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這為今後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對話協商提出了重要議題。兩岸民間交流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現有機制穩定與增進兩岸民間交流,同時構建起新的有利於兩岸民間交流的制度性安排,應是涉台學界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兩岸民間交流亟需制度性安排
兩岸民間交流是連結兩岸的重要環節,是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和增強民衆加深瞭解、增強互信的重要途徑,對當前的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現階段的兩岸民間交流,主要以各類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兩岸民間機構和個人關係為開展基礎,在形式上靈活多變。因此兩岸民間交流,雖然覆蓋領域多、涉及人員範圍廣,但制度化水平也相對較低。從而導致兩岸民間交流十分容易受到政治、國際、社會等各類因素等影響,難以形成穩固性、常態化的交流合作。不穩定的交流、合作渠道的缺失,導致兩岸民衆難以通過民間交流做到“心靈相通”、“心靈契合”。尤其是近年來因受國際因素、兩岸局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民間交流的環境及效應已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未來兩岸民間交流亟需制度性安排來提供交流的基礎條件。
制度性的安排為兩岸民間交流提供制度保障,為更加有序交流提供法制依據,為兩岸社會融合和民衆互信建立信心,使兩岸民間交流具有可持續性。衹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使兩岸民間交流不受制於客觀因素,從而更好更有效地交流。制度化建設是長期的、全面的過程,需要結合兩岸政治形態、經濟效益、社會輿論、民衆利益,更應根據現實需求、交流目的來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建立符合兩岸交流實際情況的制度性安排。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則需要兩岸各界共同努力實現對制度的認同,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民衆基礎更是對制度性安排的有力保障,不斷加強兩岸民間積極的正面交流,化解兩岸社會及民衆的刻板印象及誤解,打破阻礙、增強互信,切實實現兩岸民間交流的效果和目的,為實現制度性安排提供有利基礎。
二、青年交流應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制度性安排的重點
在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制度化的過程中,青年交流理應成為重中之重。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未來兩岸交流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兩岸青年關係決定了未來兩岸各個領域精英群體的關係,決定了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因此,發展兩岸青年交流,提升兩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水平,既是在推動當前的兩岸民間交流,也是在為未來兩岸各領域的全面交流與合作奠定基礎。
提升兩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水平,對於遏制“台獨”思想對兩岸關係的破壞,化解兩岸社會矛盾意義重大。近年來,民進黨當局通過不斷修改“課綱”等方式,大搞“去中國化”教育,刻意製造有損大陸形象的社會輿論和社會氛圍,導致兩岸青年間的交流呈斷崖式下滑,并加劇了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偏見和“抗中”情緒。尤其在當今,隨著網絡和各類社交媒體的興起,一方面的確拓寬了兩岸青年交流的途徑和方式,但也使青年們在面對特定事件尤其是涉及兩岸的政治話題時在網絡上針鋒相對,從而加深了兩岸青年的誤解和“敵意”。與此同時,“台獨”勢力通過各種手段阻斷兩岸青年交流,不斷通過控制學校招募交流項目和名額、限制出入境人數、散布網絡不實信息、惡意抹黑交流目的和成果等。例如,為了阻止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就學,民進黨分別在2020年5月和7月在網絡上發布“懶人包”即“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對大陸進行抹黑攻擊。這也反映了提升兩岸青年交流制度性安排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因此,以積極正面的交流互動為途徑,加強兩岸青年互動、交流的制度化水平,保障兩岸青年交流、建立有利於兩岸青年開展多領域、多層次交流的平台機制,擴大和完善現有的交流模式,為兩岸青年交流提供制度保障,既滿足兩岸青年的現實交流需要,也符合兩岸民間交流制度性安排的客觀要求,理應成為兩岸民間交流制度性安排的發展過程中的重點。
三、加強兩岸高校和智庫交流的制度建設,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提供智力支撑
高校和智庫在兩岸民間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兩岸和平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及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兩岸高校和智庫的學術交流,可以為兩岸社會民意提供輿論導向,為決策者提供建設性意見,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性提供智力支撑。
相較於其他層面和領域的民間交流,開展高校和智庫的制度化建設更具有獨特優勢。首先,兩岸已經在部分高校和智庫的交流領域建立起了部分相對穩定的交流平台。例如,自1991年起,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辦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論壇(“三台會”),已經成為兩岸及港澳地區和海內外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為兩岸關係發展建言獻策的重要平台。第二,高校和智庫相關人員具有對兩岸問題研究的專業性和視野的前瞻性,對於推動兩岸之間的制度性安排具有更高的明確性和積極性。例如,2018年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的“台海新觀察”研討會第一次會議時就提出的“建立兩岸民間共同智庫”,兩岸民間共同智庫則首先需要制度化的保障作為籌建基礎,才能使共同智庫的建立合理化、合法化,從而將“共同智庫”的作用最大化,為兩岸交流以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獻言獻策。
然而民進黨當局不斷用政治、輿論手段阻撓兩岸高校和智庫交流,在2019年制定“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企圖通過這種手段阻礙兩岸民間交流,切斷兩岸高校和智庫交流、減少兩岸學界學術碰撞、削弱兩岸學者的成果影響。在此種情況下,急需將學術交流機制具有制度化保障,使兩岸各領域學界正常交流。加強兩岸高校和智庫交流機制的制度化建設,確保兩岸學界的交流合作,為兩岸學術研究共同發展提供保障,確保兩岸學者就相關問題提出符合兩岸社會共同利益和社會共同認知的解決方案,引導、化解兩岸社會對立,推動兩岸民衆的社會認同和互信,無疑是當前兩岸學術界需要加以探討的重要議題。
四、充分發揮兩岸現有交流機制的品牌效應
習總書記在2019年1月2日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這一要求已十分清晰地預見到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干擾阻撓。蔡英文連任後,繼續推行“漸進式台獨”政策,對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產生負面影響,嚴重損害了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儘管受到民進黨當局大力阻撓和疫情影響,近期兩岸民間交流依然克服重重困難,延續了發展趨勢,特別是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品牌項目引人關注。如自2009年舉辦的“海峽論壇”延續至今已12個年頭,是每年兩岸各界期待的重要會議。“海峽論壇”旨在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兩岸民間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機遇。再比如2010年起開始舉辦的“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兩市多年來在教育、環保、交通、文化、體育、城市規劃、社區、農產運銷等領域建立了交流機制。因疫情原因2020年的雙城論壇則在7月22日采取綫上視頻模式舉辦,論壇以“城市防疫交流與經濟合作”為主題,通過交流研討,推動了上海與台北在衛生醫療、產業經濟交流、智慧交通、區域治理與合作等方面的經驗分享和交流互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胡凌煒日前在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的台海新觀察第三次研討會上表示,雙城論壇成為當前形勢下兩岸制度性交流的典範,不僅可以總結出很好的經驗指導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而且對於探討未來兩岸互動的路徑具有重大意義。①目前兩岸之間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完善的、有一定影響力的民間交流機制,未來如何更好地利用既有交流平台、減少交流平台受“台獨”勢力影響、提高交流平台設立議題的自主性、擴大平台影響力,則需要兩岸各界共同努力。
兩岸民間交流應始終以人民核心利益為出發點,從科教文衛、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出發,為兩岸民衆謀福利。加強兩岸民間交流,有利於兩岸民衆和社會的互信,有利於實現兩岸人民的福祉,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的安排則將作為未來兩岸民間交流的有力保障,確保兩岸民間交流的自主性和穩定性,確保兩岸民間交流儘可能地不受制於外部因素。因此,在“台獨”勢力不斷阻撓兩岸正常交流的背景下,我們更應加大力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制度性安排,鞏固和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社會基礎。
注釋:
①胡凌煒:雙城論壇是當前兩岸制度性交流典範,http://www.crntt.com/doc/93_19311_105900273_1_1019002100.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3月號,總第27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