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產率打通需求堵點
以提高生產率為突破口,打通雙循環需求方面的堵點。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鏈接點在於內需。只有具有強大的內需市場,才能把世界的供給中心(生產能力提供者)轉化為世界的需求中心,把客場全球化轉化為主場全球化,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鏈接起來並順暢地實現循環過程。中國經濟總規模雖然名列世界前茅,但總體上還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基本格局。鑒於此,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優勢,現在還是潛在的而不是現實的。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水平,最直接的途徑是提高國民收入中居民分配的比重,但是根本的途徑還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按照勞動生產率上升幅度適當大於平均工資上升幅度的原則來增加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才能在所創造的財富不被分光吃盡,才能使財富總盤子增加的前提下,達到真正的富民目的,否則居民收入的增長就難以有扎實的基礎,也很難持續下去。社會財富的增長只能通過增加勞動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兩個途徑來實現。其中提高生產率的辦法,也只能是技術進步、機器勞動替代人類勞動、鼓勵勞動者積極性提高、改善經濟體制等。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人口紅利急需要轉換為人才和知識紅利,因此增加社會財富的辦法只能是通過加大知識投入,加大機器使用等形式來提升生產率。另外,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水平,在居民人均收入不變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更多地承擔政府調節職能的途徑來實現。政府為居民承擔的基本住宅、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公共支出越多,除了能增加勞動者獲得感和幸福感、激勵其投身發展的積極性外,還能墊高居民消費支出的“護城河”,從而增加居民消費的安全感,強迫儲蓄的比重自然降低、消費比重得以自然提高。
深化結構調整打通機制堵點
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打通雙循環機制方面的堵點。結構不均衡會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和穩定運行,這是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的主要依據。例如,從所有制結構看,目前民營經濟發展與外資企業、國有企業的競爭條件並不均等,面臨著“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高低門”等進入障礙,如果不運用《競爭法》破除一切針對民營企業的行政壁壘和政策歧視,那麼中國市場上最有活力的這個市場主體就無法正常地在雙循環新格局中發揮積極作用。再如,從地區經濟結構看,過去按照地區推進改革開放和制定政策的辦法,導致了一系列的政策“窪地效應”,是地區間存在著嚴重的開放歧視和不均衡現象的根源,由此影響統一、競爭、開放、有序市場的建設。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按地區公平的原則推進政策實施過程,平等一切區域間的發展條件和政策的差異。還有,分配結構不均衡則會直接導致雙循環的機制性堵塞。在一個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扭曲的社會結構中,由於高收入者的消費邊際傾向很低,低收入者沒錢消費,即使這個社會人均收入很高,也達不到擴大內需的作用。因此降低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讓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形成並具有強大的消費能力,就是一種最有利於擴大內需的制度安排,也是最優的社會結構。就初次分配而言,值得注意的一是財富在國內居民與外國投資者之間的分配。GDP中外資拿得多,自然本國居民就會拿得少。依靠吸收外資來發展經濟的地方,如江蘇蘇南地區,都普遍存在這一分配失衡的問題。二是財富在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比例。資本所有者拿多了,勞動者的收入和需求就受到嚴重抑制。因此不讓勞動者分享發展利益的經濟體制,是不可能走得長遠的。就再分配而言,目前其結構失衡影響雙循環的主要表現是:一是收入和財富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的分配失衡。政府和企業從國民收入總盤子中拿多了,居民拿得就少了。這是聚焦富民戰略、形成中等收入群體占主導的社會結構的軟肋。二是財富在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配失衡。現在實體經濟盈利能力弱,而虛擬經濟過火,金融、房地產部門在分配中處於強勢地位,誘導資源和要素過多投入到虛擬經濟部門,這是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內在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