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創新,讓年輕的腳步抵達更遠的地方
http://www.crntt.hk   2020-04-26 09:52:10
 

  當看到了一線可能,那種把念頭轉化成現實的衝動就再也按捺不住。在院方協調下組成的專家團隊進一步為系統制定了詳細的功能方案,隨著一線武漢天佑醫院、雷神山醫院和中南醫院的參與,第一批帶有核酸確認結果的首次診斷肺部影像資料從武漢傳到北京……“那幾天我們停掉手頭所有的事情,只為了這一件事‘拼命’”,十個晝夜的系統研發令金爍記憶猶新。雙方團隊在23萬張胸部CT影像中,標注了21萬張肺部輪廓、近2萬張炎症區域、18萬張肺部血管,進行了9種算法、共30餘次的迭代工作,測試準確率超過98%,最終系統達到可以在10秒內完成診斷、分型及定量。2月23日晚,金爍隨中國醫師協會和清華遠程醫療隊帶著包括新冠肺炎智能診斷系統在內的10多件重型設備,坐上了前往武漢的綠皮火車。

  金爍在武漢戰疫一線連夜調試系統的時候,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應用物理技術中心34歲的高級工程師臧金良正在實驗室中游走於微系統的世界裡,從這個“微小的世界”中窺見著不同生物和化學反應過程重現的奧秘,探尋著病毒早期檢測的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夠讓試劑在手掌大小的芯片上實現多種生物反應過程,減少人為干擾、簡化操作人員難度,或許以後我們可以把各種在專業生物實驗室的檢驗過程簡化,如同現在日常監測血糖那樣,在家裡就可以完成。”臧金良介紹說。微流控芯片被形象地稱作“芯片上的實驗室”,作為在微電子、微機械、生物工程和納米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全新交叉學科,疫情讓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微流體技術,其中臧金良關注的就是如何讓微尺度流體的運動更加有效、提升反應效率。

  “我們不僅關心生物技術在航天領域的運用,也在把專業技術優勢向民用領域拓展,讓更多成果走入生活。”在臧金良看來,如果微系統是重構世界的一個入口,那麼他的團隊就像一群手握鑰匙的人,在小結構、微液滴、納器件之間穿梭,努力開啟未知世界的大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