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社的新聞輿論場與輿論力量
http://www.crntt.hk   2021-04-23 00:25:52
 
  3,輿論對抗的基本特點。

  輿論對抗的基本特點包含輿論動員、輿論打擊、輿論封鎖、輿論誤導等等,具有明顯的反理性特徵。在歷經數年的香港藍黃輿論對抗中,這些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舉例言之,有關輿論動員,黃營在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的控制力都曾經遠遠大於藍營,動員能力是藍營的數倍以上。有關輿論打擊,黃營無所不用其極,大量製造與運用假新聞,讓藍營百口莫辯;更有甚者,通過“起底”,即洩露個人資料以打擊執法者。有關輿論封鎖,因為自媒體平台控制在外國公司手上,他們支持黃營輿論,封鎖藍營聲音,導致藍營失聲挨打。有關輿論誤導,黃營充分調動西方輿論,以偏見看事實,誤導國際輿論,也誤導在地輿論。這就決定了,藍營要脫圍而出、打破被動挨打的困境,也必須用同樣的輿論手段來對付之:一要爭取掌握社交媒體的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二要以事實為準,勇敢還擊;三要通過法律手段制約外國人的媒體平台作亂;四要加強對國際社會釋疑解惑的能力。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輿論對抗中最容易導致反理性的衝動。

  三、把握輿論共識,發揮中評社的輿論引導力

  中評社絕非沉迷輿論鬥爭而不可自拔的新聞平台,但在如此激烈對抗的輿論場中又應該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呢?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中評社在政黨、政府資源等方面,沒有什麼背景實力,也就是沒有硬實力。如新華社等是國家通訊社,中央社也是台灣的執政黨的通訊社,政黨政府的政策與之相适配,具有權力話語權。它們具有新聞輿論的主導權,務必進行新聞宣傳與輿論鬥爭,它們被賦予了這樣的硬實力。沒有這等硬實力的中評社當然不必要去和它們比肌肉,因為我們沒有。中評社要反其道而行,要致力發揮獨特的軟實力,這就是輿論引導力。輿論引導力主要表現在如何把握與凝聚輿論共識的方面。

  1,社會共識與輿論共識的關係。

  社會共識是指社會成員對社會事物及其相互關係的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看法。也稱社會合意,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下去,需要該社會成員對社會有一種共識,即對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正確與錯誤,真善美與假惡醜的事物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認識,衹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判斷和行動才會有共通的基礎,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協調。由此而論,如果有社會共識,就必然會出現輿論共識,輿論共識與社會共識互為促進,互相依存。兩岸及港澳輿論場儘管充滿了矛盾,但是依然擁有社會共識,也一定擁有輿論共識。如何判斷社會共識,進而把握輿論共識,是中評社日日新、時時新的重要課題。

  2,兩岸及港澳的最重要輿論共識。

  要明瞭兩岸及港澳的最重要輿論共識,首先要判斷何為最重要的社會共識。我們要深入思考:如何形成社會共識?如何尋找到各群體求大同存小異後的“最大公約數”?高階價值,即共通的,且具有相對的優先性,可以引導、協調、整合社會中的不同意見的價值,這是達成社會共識以及輿論共識的有效路徑。我們認為,作為兩岸及港澳的現階段最重要的主流的社會共識與輿論共識,就是十二個字:民族復興、和平發展、穩定繁榮。無論承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都無法否認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無論支持統一或者傾向台獨,更多人都願意維護和平的手段和模式。無論擁護或者反對“一國兩制”,更多人都希望經濟穩定、保持繁榮。有了這樣的社會共識與輿論共識,就有了中評社大展拳腳的新聞輿論舞台,就能夠最有效地發揮輿論引導力。

  3,中評社的新聞輿論以促進共識為目標。

  按道理來說,輿論場內的交鋒應建立在理解和共識的基礎上,以理性和節制的方式表達。但是,在兩岸及港澳輿論場,這樣的良好環境是不存在的,非理性、不節制是兩大特點。如果沒有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輿論場,中評社又能做一些什麼?我們必須力排干擾,堅定不移地以促進共識為目標,也就是要掌握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主流輿論引導當然要有終極的話語建構目標。這就要做到:第一,以民族復興、和平發展、穩定繁榮作為兩岸及港澳的公共利益,進而成為中評社最重要的輿論導向,以求獲得兩岸及港澳輿論場形成一定的共振效應。第二,要端正態度,以理解與包容的態度來介入輿論場。中評社記者編輯來自兩岸及香港,是最瞭解各地的輿情民意的媒介,別人不懂的,我們要懂,別人不容的,我們要容。第三,堅持理性對話,沒有理性,在特殊的輿論場就會失去道德制高點,就會淪為爭強好勝的輿論打手。中評社永遠不要以引爆輿論場、挑撥離間、從而撈取政治與經濟利益為目的。如此,中評社的輿論引導力就能夠發揮正向作用。

  輿論引導力是指特定的組織、個人或媒體根據其意圖對輿論的性質、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引導的能力,它主要由輿論引導中的傳播力、影響力、說服力和凝聚力四要素構成。中評社有一定的傳播力、影響力,把握與促進輿論共識,就是在說服力和凝聚力方面不斷強化。

  四、中評社必須擁有輿論監督權

  輿論監督權的基本定義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瞭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並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新聞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監督方式有報道、評論、討論、批評、發內參等,但其核心是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因為“輿論監督的實現需要兩個環節:一是提供足夠的輿論信息,即可以形成輿論的事實和情況,使人們對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有充分的瞭解;二是在擁有信息的情況下,對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及有關人進行理性的、坦率的評論。在信息日益豐富的情況下,輿論批評顯得越來越重要,通過人們對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論辯、辯駁乃至爭論,即眾多個體意見的充分互動,最終達到某種為一般人普遍贊同、且能在心理上產生共鳴的一致性意見,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在輿論場中,沒有監督權也就等於沒有參與權。所以,中評社在兩岸及港澳輿論場中應該擁有怎樣的輿論監督權?我們一直在實踐中尋求最佳的答案。

  1,首先要擁有問題導向思維。所謂的輿論監督權,其實整個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中評社要擁有一定的輿論監督權,就必須對兩岸關係問題、香港問題有深入的、獨到的問題導向思維。要發現和抓住兩岸及香港各種問題中的主要問題,要有能力思考與分析判斷有關問題,並且要提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對策。正因為如此,中評社才不遺餘力打造智庫媒體,培養專家型記者,構建運行大數據分析系統,從思想層次、政策層次、輿論層次、科學技術層次,向兩岸及香港各個方面提出問題,提出對策。

  2,其次要使用比較寬泛的新聞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輿論監督的一種重要形式,新聞輿論監督有兩個內涵,相對狹隘的內涵就等同於批評,比較寬泛的內涵同時包含肯定和建議。社會共識與輿論共識的構建過程中,不是衹有批評而沒有肯定,一手抓批評,一手抓肯定,方為上策。比如說,在涉及民進黨的新聞處理中,對於其被獨派綁架而提出的危及兩岸關係的台獨政策主張,我們必須批評,沒有可能不批評,因為台獨是引爆兩岸戰爭的烈火。但是,民進黨中也有很多改善兩岸關係的積極建議,對此必須予以肯定,不能因為民進黨的黨性而忽視了其中的理性。

  3,要堅持既有的原則立場,要依法實施新聞輿論監督。進行新聞輿論監督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既有的原則與立場,中評社的追求和平與發展、反對引發戰爭的分裂言行就是基本原則之一,不可調和、不會放棄。此外,兩岸及香港的法制法規不盡相同,有些在這邊是對的,在那邊則是錯的。遇到這樣的棘手問題,作為中評社不能夠選邊,必須都要予以尊重。而且,兩岸關係之間互有法律條規的規範,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也有基本法規範,當各種關係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依照相關的法規進行批評監督。舉例言之,《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通過並予以實施,作爲立足香港的媒體,我們必須完全尊重,要提醒港台關係的踐行者知法、守法,如果無視法規,港台關係就會受重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