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和白宮似乎都未意識到其中的諷刺意味,即引發對“觸角”一詞狂熱的“極為離譜”的對俄指責聲與作為“俄羅斯門”依據的臭名昭著的“斯蒂爾檔案”可謂一丘之貉。難怪這麼巧呢。
雖然“通俄門”調查未能阻止特朗普當選總統,也未能把他趕下台(民主黨人及其在媒體界和政府裡的盟友倒也沒少費勁),但這種說法在一個至關重要而又基本被人忽視的層面取得了完勝。它促使共和黨人以及特朗普本人放棄了與莫斯科改善關系的競選綱領,并對前任政府的對俄政策雙倍下注,這麼做為的就是表明特朗普對俄“強硬”。
可想而知,那對民主黨人根本沒有什麼說服力——只是讓特朗普更深陷於他所稱的華盛頓“泥潭”。如今,同樣的事情正發生在中國身上。
懷舊冷戰無奈時過境遷
人們不禁要用同樣的視角看待當前這輪反華措施。照此邏輯,特朗普和共和黨人可能還會采用那套對付喬•拜登和民主黨人的劇本,以確保不管誰在明年1月入主白宮,美國都會走上與中國對抗之路。
但當前的問題在於,民主黨人也極願配合表演。4月份被透露給阿克西奧斯新聞網站的民主黨內部設定的焦點議題表明,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想法是,指責特朗普對中國軟弱,為達成協議在北京面前洋相百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