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堅決打贏長江禁漁生態保護戰
http://www.crntt.hk   2020-01-04 08:34:21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1月1日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除了這兩類保護區,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的其他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將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也是全世界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擁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包括400多種魚類(含亞種),這其中有170多種為長江特有。長江還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屏障。

  曾經的長江,百舸爭流、魚翔淺底、豚躍浪湧,這是兩岸人民最深刻的集體記憶。然而,受流域經濟社會活動加劇影響,“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一個突出標誌是,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95%以上。這意味著,如果再不採取積極措施進行干預,長江今後可能將無魚可捕。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長江生病,病根卻在人類。長江漁業資源本身就逐年衰退,部分漁民為獲取捕撈收益,仍大肆使用“絕戶網”和“電、毒、炸”等竭澤而漁,形成了資源“公地悲劇”,也形成了“漁民越捕越窮、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的惡性循環。

  對長江漁業資源的過度、無序甚至“掠奪式”開發利用,不僅不符合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更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直接相悖。

  近些年,社會各界呼籲長江全面“禁漁”的聲音日益高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踐行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具體舉措,此次將長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上升為國家行動,順應了群眾期待,贏得了廣泛認同,也必將有利於打破“魚少人貧”困局,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改善長江水域生態環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全面落實長江“禁漁”政策,打贏這場輸不起的生態保護“硬仗”,必須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釘釘子”精神抓好貫徹落實。

  一方面,要妥善解決長江退捕漁民生計保障問題。要把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漁民利益作為基本原則,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退捕漁民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要提升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加強立法工作,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嚴厲打擊嚴重破壞資源生態的犯罪行為,防止非法捕撈死灰複燃。

  打贏長江“禁漁”生態保護戰,也要以創新促保護,以改革謀未來。應該看到,“一家一戶”分散競爭性捕撈導致的“公地悲劇”難題,是長江漁業資源逐年衰落甚至瀕臨枯竭的重要原因。10年“禁漁期”,是研究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時間窗口。國家有關部門和沿長江省份應立足實際,統籌考慮,探索建立長江漁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通過科學規範、嚴格可控的組織化模式,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長江漁業資源。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劉良恒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