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解決教育資源稀缺 造福市民
http://www.crntt.hk   2018-08-18 11:18:12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學聯招放榜的日子,超過一萬五千名考生獲得學士學位課程錄取,而各種其他選擇也一時成為全城熱話。與此同時,一些爭議也出現了。

  有報道稱香港大學受資助的醫學院課程,聯招學生僅收了114位,按公布的總收生人數計算,並沒有達到之前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承諾”的75%。梁卓偉曾於2013年11月公開強調,醫科是基層學生向上流的階梯,為增加本地生入讀機會,當年起定下收生“底線”,規定至少七成半醫科學額會預留予本港聯招學生。當本年度聯招收生人數僅為學額一半左右時,外界即時有了爭議。很多媒體和家長都曾向港大查詢具體的收生情況和解釋,但是並沒有得到回應。一時間,我們都在討論,確定本地學生聯招考試的收生比例,到底是否應該?

  做醫生,做律師,是社會上公認的理想職業。而就像港大醫學院院長所說,通過考試進入醫學院就讀,是基層家庭各方面提升的一個好機會。很多莘莘學子和他們的家庭,為了一圓醫生夢,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努力。最後不知道具體的數字,但是可以想像的是,倘若按梁院長承諾的比例來錄取學生,定有一些這次未被錄取DSE的考生能進入港大醫學院,而這些學生的人生路徑,也很可能就此改變。按這樣的邏輯,大家的質疑和抗議,是有道理的。

  醫療人才短缺是長期問題

  可是從另一個方面看,大學招收學生,尤其是對理科能力要求頗高的醫學院學生,唯一的標準應是學生的成績和能力能否勝任課程進度和要求,而不是作為基層家庭上升的渠道而招收。如果僅僅是因為招生人數的比例而質疑大學,而不是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就是本末倒置。本次招生結果,港大做何考慮,本人不敢妄斷,但作為香港乃至世界聞名的港大醫學院,招收符合要求的學生應是他們最初目的,這個標準不應改變,也不能改變。

  香港醫療人才短缺已經是一個長期問題,就算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長期加班服務市民,也不能滿足龐大的醫療需求。一邊是醫生稀缺,一邊是醫學院招生競爭激烈,連學位比例都要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我不禁想,為什麼不能讓更多有志做醫生的好學生,無論聯招與否,都能如願成為醫學院的學生呢?所以,問題的根本還是醫療教育資源的稀缺。醫生是關乎生命與健康的職業,專業要求更嚴格,需要的資源更多,政府和大學,應一同努力,給醫學院更大的資源和支持,從更先進的地方引進更多的教育資源,才能從根本上同時解決醫學學位和醫生短缺的問題。

  來源:《大公報》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