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深圳始終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以開放包容、敢試先試、轉型升級的品格和實踐,成為展現發展奇跡的窗口、弘揚創新精神的旗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央又賦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歷史使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建立經濟特區40周年為契機,對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提出了總體要求、戰略部署和政策指引。承擔這一使命,深圳既要應對諸多挑戰,更是再上新台階的重要機遇。
要素市場化流動和配置是改革重點
光明日報發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文章表示,從市場體系建設看,中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品市場,但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後,一些領域與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要求差距較大。深圳在經歷了持續快速增長和轉型升級後,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要素條件約束,如土地、人工等要素成本明顯上升,現有要素支撐下的產業結構增長動力減弱,源頭創新能力不足等。
針對這些情況,《方案》明確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要任務。對土地要素,支持深化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如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等;對勞動力要素,完善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對資本要素,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如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對技術要素,改革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方式,探索政府資助項目科技成果專利權向發明人或設計人、中小企業轉讓和利益分配機制;對數據要素,率先完善數據產權制度,試點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等。
要素特別是中高級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應依托於高標準、高質量的制度政策環境。《方案》強調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全國統一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基礎上,制定深圳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清單,放寬能源、電信、交通運輸、教育等領域的市場准入,進一步放寬前沿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准入限制;強調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實現非競爭性、競爭性“雙軌制”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強調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以規則銜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完善法治領域跨境協作機制,擴大金融業、航運業等對外開放,推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
全面提升要素供給、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質量
文章認為,深圳在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在提升要素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空間治理水平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這是一個更大範圍、更具戰略性的發展環境問題。近年來,深圳在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的水平上,仍能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同時力爭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在全國城市中走在前列。同時,也面臨著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制約人力資本提升、資源環境容量和城市擴展空間受限制約持續增長等挑戰。深圳必須在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上下一盤很大的棋。
為此,《方案》提出要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在醫療服務體系方面,支持開展國際前沿藥品臨床應用,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在教育方面,擴大在深圳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在社會保障方面,探索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新機制,加快構建創新型醫保制度,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在文化體育方面,深化文藝院團改革,開展體育消費城市試點。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重頭戲。《方案》提出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等“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開展重要生態空間資源確權登記,擴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範圍;完善清潔能力供應機制、產品環保強制性地方標準,建立綠色產業認定規則體系,完善氣候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