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專家共議香港品牌處境及出路
http://www.crntt.hk   2021-01-09 00:22:22
廠商會多媒體頻道節目《論述縱橫》討論香港品牌處境及出路(圖片來自節目截圖)
  中評社香港1月9日電(記者 張心怡)近年,香港製造的輸入美國產品受到打壓,“香港品牌”的優勢是否會被削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多媒體頻道節目《論述縱橫》日前邀請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鄧子龍、本地企業Kool聯合創辦人江浩榗與廠商會副會長兼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黃家和,共同探討“香港品牌”的處境與出路。

  畢堅文認為,美國的“制裁”只是單一事件,廠商並不是一定要出口至美國,他相信事件對港商的整體影響不大。但消費者較重視食品、中藥、保健品及個人衛生用品的產品來源地,所以這些行業或會受制裁措施的影響。
 
  鄧子龍則認為,產地來源標簽主要用來滿足法律上的要求,廠商可以善用包裝設計來凸顯產品的香港製造、設計或香港品牌身份。他續指,不同消費群對產品來源地的關注度各有不同,例如有研究指,年輕一代對產品來源地相對不太關心,故企業應多花功夫研究目標客戶群的反應,以制訂應對方案。他又建議,企業可以借助香港獨特的文化背景,按照目標客戶的喜好,建立起品牌故事。

  江浩榗則以他的公司為例,指出其產品雖然並非在本地生產,但顧客更看重香港的設計和管理模式。

  面對環球市場的萎縮,專家們認為,中國內銷市場和東盟將是香港品牌的出路。鄧子龍提到,研究顯示,中國人最喜歡購買由中國製造的產品,全國各地當中,他認為國內消費者對香港產品最有信心,所以香港品牌在打入國內市場絕對有優勢。

  畢堅文稱,BUD專項基金的適用範圍已增至20個國家及地區,過去一年申請數字急升,反映企業要發展多元市場的需求殷切。但他亦提醒,每個市場的文化及需求各有不同,企業應先聚焦發展幾個市場,而不是一下子開拓多個市場。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