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助於兩岸攜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挑戰。“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是長期以來兩岸供應鏈參與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方式,兩岸產業鏈對美國訂單與市場有較高依賴。中美經貿摩擦及科技博弈長期化、複雜化的態勢將大幅改變全球產業分工形態,給兩岸經濟合作和產業分工帶來嚴重衝擊。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一年多以來,大陸台商的生產經營已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廠商受衝擊尤為嚴重。部分規模較大的企業轉向東南亞尋找新的生產基地或擴大在大陸市場的內銷,也有些在島內原本就有產線的企業將部分產能移回台灣,而一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則祇能關廠。大陸對美出口下挫直接影響兩岸貿易,據台灣方面統計⑩,今年1-9月,台灣對大陸出口下滑6.7%,對美出口則大幅上升17.7%。但由於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高達40%,而對美出口依存度僅為14%,對美出口上漲無法彌補對大陸出口的缺口,1-9月台灣貿易順差大幅下滑10.4%。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有助於受衝擊台商轉向大陸內需市場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巨大市場,有助於構建以兩岸及“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為依託、以兩岸企業為主導的新型供應鏈、產業鏈,在未來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有利位置。
3.有助於兩岸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整合相銜接。一是有利於台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台灣民間對於參與“一帶一路”的呼聲一直很強,但兩岸間一直缺乏相關的合作機制與平台。構建兩岸共同市場,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台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優勢,分享合作發展紅利。二是有利於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推動構建兩岸共同市場,有利於兩岸間形成良好的政經互動,在此基礎上,有利於台灣推動與亞太其他國家與地區簽署經濟合作協定。如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也隨後和新加坡、新西蘭簽署了經濟合作協定。從中長期看,兩岸若建立了關稅同盟,實現完全的共同市場,未來在對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乃至全球化過程中勢必需要共同協商進行,給台灣帶來更廣闊的對外經濟合作空間。三是有利於提升中國人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兩岸共同市場形成後,再加之香港、澳門與大陸的緊密經濟聯繫,中華民族經濟將更加強大,在全球治理體系以及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將得到有效提升,有利於塑造態勢,兩岸的國際競爭力都將因此增強。
4.有利於增強台灣民眾獲得感。近4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實踐表明,兩岸經貿關係充分發揮兩岸互補優勢,實現兩岸雙贏,給兩岸帶來了巨大利益。台灣主流民意充分肯定和支持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兩岸經貿關係成為兩岸關係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但國際金融危機後,隨著經濟全球化步入調整期,兩岸經濟均面臨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傳統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方式下紅利增長趨緩,兩岸經濟水平拉近使得產業競合關係複雜,利益分配不平衡增長。在兩岸經濟合作利益分配方面,製造業台商在利益分配中占明顯優勢、大企業優於中小企業、企業獲利大於普通民眾、區域佈局上北部獲利大於中南部。利益分配不平衡導致島內民眾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態度發生變化,進而對和平統一的認同根基造成侵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有利於兩岸在產業政策上進行頂層設計,減少不必要競爭;有利於推進同等待遇,為廣大台灣青年人到大陸創新創業、就業提供更廣闊的機遇;完全向台灣農漁民開放大陸市場,使台灣農漁業發展有著更廣闊市場腹地,都將有效增強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基層民眾的獲得感。
三、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高目標,需要具備較好的基礎與條件。雖然當前兩岸關係空前複雜,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面臨諸多重大不確定因素,但與蕭萬長先生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構想時的背景相比,兩岸經濟及兩岸經濟關係已發生重大變化,具備一定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條件與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
1.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已具備一定條件與機遇
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全球經濟變革的迫切要求。當前,經濟全球化進入調整期,特別是美國單邊主義、世界範圍內民粹浪潮帶動下,“逆全球化”思潮興起,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興起,對全球供應鏈、價值鏈有效運行帶來新挑戰。兩岸供應鏈由於深度參與全球化,因此受到嚴重衝擊。台灣作為典型的高外貿依賴、“淺碟型”經濟體,參與經濟全球化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據WTO及OECD共同開發的“貿易增加值數據庫( TiVA)”統計,台灣在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達 67.6%,位居全球第二。在趨勢重大變化下,台灣經濟面臨關鍵選擇,是延續過去為美歐跨國公司代工模式,還是充分利用大陸及“一帶一路”沿線巨大市場重構供應鏈。顯然,在美國優先、加大吸引製造業回流策略下,前者將面臨日益嚴峻挑戰,後者則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大陸即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2018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中等收入群體人口超過4億人,半導體進口、汽車、液晶顯示屏、手機、筆記型電腦的銷售量都居全球首位。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意味著大陸龐大內需市場將成為台灣經濟的直接市場腹地,對台灣經濟由代工生產方式向創新、品牌轉型升級意義重大。同時,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將使兩岸共享“一帶一路”沿線巨大市場,以及共同參與RCEP等區域經濟合作,獲得更大市場空間。
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已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經過近40年來的發展,兩岸經濟關係日益密切,相互依賴程度達到相當高水平。貿易方面,兩岸貿易額從1978年的0.5億美元增至2018年底的2262.4億美元。1978-2018年的30年間,台灣從大陸纍積獲取貿易順差高達15500.1億美元。近年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始終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投資方面,截至2018年底,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大陸纍計批准台資項目107190個,占比11.2%;實際使用台資678.1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占大陸纍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4%。若加上台商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大陸纍計實際使用台資約1300多億美元。經濟制度化合作方面,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經濟關係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基本實現正常化、機制化、制度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兩岸兩會簽署包括《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內的23項協議,並達成一系列共識。2018年大陸方面出台了“31條惠台政策”,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在諸多領域單向對台灣實施更大程度開放。這都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提供較扎實的基礎與起點。
兩岸經濟水平逐步接近,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提供有利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內容。若兩岸經濟水平與收入差距過大,將制約共同市場的實現。從趨勢看,兩岸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近20年來迅速拉近。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大陸人均GDP僅為1753.42美元,而同年台灣人均GDP約為15000美元,台灣約為大陸的8.56倍。至2018年大陸經濟總量已達到13.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9732美元⑪,台灣GDP總額5934.94億美元,人均GDP為25148美元⑫,台灣為大陸的2.5倍,兩岸差距快速縮小。
新技術革命到來和新經濟快速發展,將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提供新動力。尤其大陸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在新技術革命引領下新經濟快速發展,正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能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近年來,大陸新經濟發展拉動台灣經濟及兩岸經濟關係的快速發展,也開始改變兩岸經濟合作方式,創新融合發展方式。過去,兩岸產業鏈主要以“代工生產”模式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導致兩岸產業鏈總體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附加值不高;同時,兩岸產業合作看似緊密,其實在訂單來源、出口市場上主要依賴歐美大跨國公司與歐美市場,兩岸產業融合深度不足。十八大以來,大陸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製造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一些領域彎道超車,逐步由“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且自主品牌的產業鏈、價值鏈蓬勃發展,為“兩岸製造”向“兩岸創造”、“兩岸智造”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新技術革命和新經濟發展將極大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從而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注入新動能。
2.面臨的障礙與挑戰
兩岸政治因素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將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主要障礙。尤其民進黨蔡英文執政期間,不僅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停擺,而且從其“台獨”意識形態出發,採取“經濟去中”的施政路線,包括推動“新南向”政策降低對大陸貿易、投資依賴,在中美經貿摩擦中高度配合美國打壓大陸華為等科技企業,全力推動“台美產業合作再連結(Re-connect USA)”方案以“強化與美國技術與創新能量的連結”,藉機大力吸引台商回流等。據統計,截止9月底,已有140餘家大陸台商返台投資,纍計金額6111億元新台幣⑬。可以預見,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通過制度化合作推進兩岸共同市場將難以實現。若未來島內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兩岸在共同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有望逐步推進共同市場進程,但兩岸重大政治分歧仍將存在,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仍將是個務實漸進的過程。
兩岸經濟關係步入轉型與調整期,也將影響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進程。隨著兩岸經濟環境轉變,傳統以台商向大陸轉移、帶動貿易發展的市場動能式微,創新驅動正在形成但受到中美貿易摩擦與高科技博弈的干擾,兩岸服務合作也受兩岸制度化合作停擺影響,新動能仍處於積纍期。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兩岸經濟關係進入調整與轉型期,貿易投資增長趨緩,兩岸貿易依存度出現“天花板效應”,兩岸產業競爭性逐漸增強。同時,傳統要素驅動方式兩岸經濟關係融合度不高,兩岸產業鏈看似連接緊密,實則相當程度上由歐美等跨國公司主導,對歐美市場高度依賴,以代工生產為主要經營形態的台商未能融入大陸內需市場和產業體系,在大陸形同“飛地”。未來兩岸經濟關係的轉型升級,將是影響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市場因素。
中美經貿摩擦和高科技博弈將成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外部干擾因素。兩岸密切的貿易、投資及產業鏈關聯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經濟基礎。近一年多來,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並逐步向科技等領域蔓延,已經對兩岸經貿關係造成衝擊。一方面,大陸對美出口受阻將嚴重影響兩岸貿易與投資。2017年台灣外銷訂單中,“電子產品”與“資訊與通信產品”外銷訂單合計2745.31億美元,美國訂單高達911.31億美元,占比33.12%;而大陸是台灣ICT產業向美國出口的重要生產基地。在對美出口帶動下,大陸大量從台灣進口中間產品,成為拉動兩岸貿易額的主力。中美貿易戰已明顯衝擊兩岸貿易及投資,對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將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中美高科技博弈加劇並長期化,也將衝擊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進程。若未來中美高科技產業形成市場、技術、標準相對區隔的不同體系,將對兩岸科技產業交流與合作產生很大不確定因素,兩岸技術合作、專業人才流動、標準共通等都將面臨諸多新挑戰。
四、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路徑
1.開展溝通與協商,積纍共識。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涉及各階層的廣泛利益,應該在兩岸各領域、群體間進行充分溝通與協商,瞭解大家關切,求取利益平衡,打好協商基礎。一是進一步完善執政黨、企業界與民間為主的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多層次交流平台,充分發揮不同平台的特殊作用,並展開多方討論,化解分歧。二是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尋機會展開兩岸官方的對接與溝通,商議搭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制度化框架;三是兩岸智庫對接,進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可行性分析。研判兩岸共同市場構建後的整體經濟、社會福利變化狀況,分析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並對因此而福利受損區域、產業、人群提前做出補償性安排,防止局部利益受損衝擊整體共同市場構建過程。四是兩岸基層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展開對話。兩岸共同市場涉及服務貿易自由化、人員的自由往來等內容,勢必對兩岸社會產生一定衝擊,也必然產生複雜的社會治理需求,這也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整體成敗的關鍵。通過基層民間對話,預先就未來共同社會治理等問題進行討論,消除關鍵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