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拓展城鄉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 |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意見》著眼當前城鄉融合發展中諸如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破解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三步走”路線圖。這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利好,也是落實“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
中國網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文章表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拓展城鄉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黨的十九大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密銜接,統籌考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但要看到,在現階段城鄉融合過程中,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還存在種種壁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不統一、制度不並軌,公共資源配置尚不合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許多短板;特別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制約著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要化解這些矛盾,就必須向改革要動力,必須從根本上消除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必須重塑新型城鄉關係。這次發布的《意見》緊緊圍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明確了改革的總方針、改革的抓手、改革的目標、改革的路徑以及“三步走”的時間表,對需要建立健全的五大機制明晰了具體的改革對策和政策支持,這將為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文章指出,九層高台始於壘土,實現路線圖中的第一階段目標最為關鍵。《意見》指出,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初步建立,這包括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要基本打通,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要基本建成,農村產權保護交易制度框架要基本形成,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率先取得突破。理解把握其中的政策要領,著眼點還是要解決好“人、地、錢”的問題。
人的問題就是要切實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人才入鄉激勵的機制設計,促進人的雙向流動。我們還有2.8億農民每年有近百萬人口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要進城,重點是要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城市的包容度。同時,要制定更加可操作的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讓農村的廣袤土地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地的問題是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最大程度激發農村土地的生產力,同時又要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守住鄉村文化根脈,有效防範各類政治經濟社會風險。
錢的問題就是要進一步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同時要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財政金融政策供給。
文章最後說,城鄉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關鍵還是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形成促進農民多元化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和發展環境,從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不斷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