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朝鮮能效仿“越南模式”嗎?在河內舉行的“金特會2.0”將這一話題帶火了。越南權威學者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越南翰林院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杜進森和翰林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前院長武大略,聽他們談越南、朝鮮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比分析。年近七旬的杜進森是越南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有越南外交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陳大光擔任越南國家主席期間,經常就越中關係問題咨詢他。如今,杜進森依然活躍於中越學術界。武大略則是越南知名經濟學家,長期關注越南與中國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
翰林院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杜進森:“越南模式”,只有國際媒體這麼叫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什麼是“越南模式”?
杜進森:越南沒有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定義為“越南模式”,這是國際媒體這麼說的。我們將1986年以來的一系列改革稱為“革新”。事實上,越南還處於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很難講已經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如果必須要概括越南的革新,那就是內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外部加強融入國際社會。
環球時報:能否介紹一下,越南如何開啟了革新?
杜進森:大背景是美國對越南實施禁運。當時,越南依然堅持從蘇聯學來的計劃經濟,但民眾生活比較困難。越南領導人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們認識到,“如果沒有革新,越南就沒有出路”“老路走不通了,一定要走新路”。
1986年,越南共產黨召開六大,拉開革新的大幕,開始在國內尋找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的方式。越南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出台“第三計劃”以支持工業發展,對價格、工資、貨幣進行同步改革,這些措施讓生產力一步步得到解放。1995年後,越美建交,美國解除禁運,這讓越南有機會融入地區和國際社會,經濟也開始快速發展。通過革新,以前的糧票、布票如今早就進了博物館;作為一個農業國,越南過去國內大米不能自給自足,現在已成為主要大米出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