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經濟有抵禦壓力的韌性
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部分經濟指標出現波動、區域經濟走勢出現分化、一些行業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困難都是難免的。但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有抵禦壓力的韌性,長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
韌性源於經濟結構的積極變化。立足內需,是大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這些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採取“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也沒有沿襲過度投資、消耗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而是通過改革創新,持續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從過多依賴出口、投資,到更多依靠消費拉動、服務業帶動、內需支撐的重大轉變,內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頂梁柱”。這些重大轉變,凸顯了中國經濟質的提升,使經濟增長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韌性源於競爭力的不斷提升。過去5年,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今年5月份,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了《2018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國以89.02分排名第13位,兩年累計上升了12位。報告稱,如此顯著的上升幅度“在眾多經濟體中表現得非常突出”,並認為,中國經濟競爭力顯著提升,主要緣於兩大指標改善:一是對硬件及軟件基礎設施投資加大,二是政府規章進一步簡化提升了營商效率。
韌性源於穩定的就業能力。中央一直把就業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關鍵指標,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過去幾年,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今年1—8月城鎮新增就業已經超過1000萬人。同時,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速保持同步,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這對一個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韌性源於對風險的重視防範。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往往體現於風險失控進而拖累全局。近兩年,中央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首位,主動應對,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化解和處理風險點。去年中國政府的負債率是36.2%,低於國際社會通用的60%警戒線,國民儲蓄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相對較高,我們有足夠的能力防範各類風險,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並長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