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據新華社消息,近期,在有“歐洲首都”之稱的布魯塞爾街頭,記者親歷了一場大規模示威。參與者告訴記者,示威的目的是聲援當地面臨裁員風險的奧迪電動汽車工廠員工。
前不久,德國老牌汽車製造商大眾集團宣布重組位於布魯塞爾南部的奧迪電動汽車工廠,考慮裁員並關閉其在德國本土的部分工廠。作為歐洲製造業翹楚,大眾員工原本是歐洲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身份。但如今,由於歐洲經濟大環境不好,企業經營不斷出現問題,大眾員工也面臨工作不保的可能,令人唏噓。
事實上,大眾遭遇的挑戰並非孤例。很多歐洲製造業企業裁員、關廠甚至破產,折射出歐洲經濟疲軟的窘境。今年9月,歐元區製造業活動明顯放緩,服務業信心下降。新業務、新訂單、採購活動等關鍵指標均快速下降,裁員速度達到2020年8月以來最快水平。分析人士預測,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進一步走弱。
德國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賽勒斯·德拉魯維亞表示,歐洲製造業正在走下坡路,商業狀況近期也持續惡化。意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撰寫的歐洲未來競爭力戰略報告也對歐元區經濟表達擔憂。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能源危機等衝擊後,歐元區經濟陷入停滯,復甦跡象難覓。
觀察人士表示,歐洲經濟疲弱不堪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美國。
近年來,美國實施一系列單邊主義產業政策,試圖實現製造業“回流”,給歐洲國家造成產業外遷壓力,使歐洲國家獲得關鍵技術和投資的機會減少,導致創新能力下降、供應鏈不穩、就業機會減少,持續削弱歐洲經濟,甚至給歐洲帶來“去工業化”風險。
德國《商報》此前報導,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從歐洲“吸走”資金超過百億美元。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表示,美國的做法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是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受美國政策驅動,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博世、采埃孚等德國企業在美國選址建廠,總投資超過十億美元。這種趨勢不但造成德國相關行業工作崗位減少,還導致上下游供應商陷入困局,不得不裁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