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一段時間以來,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備受關注。跨境投融資是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紐帶,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助力,是金融高水平開放的題中之義。
我國始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落實一系列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政策措施,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疏通資本跨境流動堵點,深耕“一帶一路”倡議、創新跨境投融資方式,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始於2019年1月。截至2023年9月,全國已累計辦理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業務超427萬筆,金額超1.9萬億美元;跨境平台助力近10萬家涉外企業累計獲得融資金額超2900億美元、付匯金額超1.2萬億美元;助力跨境電商“出海”累計辦理跨境資金收付61億筆,服務小微商戶近110萬家。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跨境投融資具有雙邊資本市場多樣性、跨境資本流動不確定性等特點。在融資端呈現出流程複雜、風險較大、抵押率低的問題,投資端則面臨投資主體意願不強、投資布局較為單一等挑戰。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調動跨境資金靈活度較低;二是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資本流動風險增加;三是企業的投融資結構單一、風險偏好趨同,中小企業跨境投融資仍然存在“融資難、便利化不足”的問題。
在“引進來”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擴大滬深港通股票標的,加強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務實合作,同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建投融資平台。
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機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拓寬跨境投融資渠道,構建良好金融服務營商環境,動態優化國際收支自主平衡能力;豐富跨境投融資產品,引入跨境衍生品等工具做好風險對衝;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著力布局簡化跨境支付、結算和清算等跨境資金流轉環節;充分運用金融監管技術,針對重點機構、產品和渠道,建立“管得住、管得好”的跨境監管體系。
在“走出去”方面,提升數字化、科技賦能,完善跨境金融服務平台應用場景,助力涉外經營主體降本增效。推動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涵蓋投資、貿易、貸款、擔保、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在內的多元化投融資生態體系;擴大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支持更多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強化跨境數據監管,建立跨境數據共享和信息安全機制,加強國際跨境數據監管合作。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業開拓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加強跨境貿易政策供給,支持新業態結算業務,優化中資金融機構海外布局,讓更多“信用好、規模小、筆數多”的中小企業享受政策紅利;創新債務性融資方式,支持境外貸款、海外併購、衍生交易等多元化投融資產品;針對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差異化跨境投融資准入門檻;推動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帶一路”,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跨境投融資體系。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