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尋找兒童電影“新一春”
http://www.crntt.hk   2022-12-21 11:10:54
  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網評:尋找兒童電影“新一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呂帆

  日前,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發布“中國兒童電影百年百部經典”榜單,《三毛流浪記》《大鬧天宮》《雞毛信》《小蝌蚪找媽媽》《小兵張嘎》位列前五,均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品。而在朋友圈,不時刷屏的“暑假給孩子看的10部動畫電影”“100部高分少兒影視劇”中,國產作品也寥寥無幾。

  “國產真人類兒童電影,為啥兒童不愛看”,這個困擾整個行業的問題雖顯尖銳,近年來似乎也提得越來越少了。可是,兒童電影真的消失了嗎?據統計,近10年來,中國平均每年生產近50部兒童電影,可惜除了一些大製作的商業動畫,大部分兒童電影從拍攝到上映幾乎都悄無聲息,很多電影甚至沒有獲得與孩子見面的機會。破局之路在何方?

  有專業人士稱,“兒童電影”並非電影類型,像好萊塢就祗有“合家歡”電影,只要中國影人能做出一家人都看得開心的電影,就算“勞苦功高”。“合家歡”電影似乎是破局的途徑之一,但反觀《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票房霸主”依然沒能讓家長孩子雙雙滿意。而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0-14歲的人口超2.5億人,占總人口的17.95%。中國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兒童群體,要滿足人們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日益增長的需求,便無法忽視兒童的精神文化世界,或僅停留在“給家庭生活添點料”的簡單娛樂層面。否則,成人語態的短視頻和低幼語態的動畫依舊將成為孩童最主要的影像“食材”。

  兒童電影高質量發展,應尊重“兒童本位”。兒童文學理論家班馬曾說:“頑者非劣,正是兒童精神和少年狀態的重要表現特徵”,在“玩”和“頑”的深層機制中,暗含著生命衝動與成長能量。但是,很多以兒童為主角的影片並未真正關注兒童的“遊戲心理”,其承載的更多是成人表達,造成創作者、生產者對兒童電影創作的定位與觀眾的需求不符。當前,一些兒童電影為了片面地迎合評獎機制,刻意凸顯苦難敘事,誇大甚至渲染“老少邊窮”、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社會問題,反而推開了相當一部分很難對此類題材產生理解的兒童群體。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兒童思維的關鍵在於尊重每一個兒童個體,最終藝術指向應該是關注作為‘個體人’的兒童自身”。成人應平視、好奇、興趣盎然地走進兒童的世界,摒棄說教的姿態、功利的考量,讓兒童電影真正“經由大人、為兒童去”。

  兒童電影高質量發展,還應巧寫“本土故事”。兒童電影創作離不開電影市場和互聯網帶來的“全球性觀賞習慣趨同”,但種種案例也告訴我們,一味模仿並不能救市。《潛艇總動員:地心游記》從形象到故事均借鑒好萊塢,《光影之戰》則很像奧特曼衍生片,《魔鏡奇緣2》整合了美人魚、白雪公主、海底總動員等一眾經典劇情,卻被網友評價為“像恐怖片”。

  如何既不片面迎合國外審美,又能讓國內觀眾看得進眼、入得了心?挖掘“中國色彩、成長啟迪、時代新意”的中國本土故事是關鍵。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再見土撥鼠》從藏民孩子本真的視角詮釋出了動人的兄弟情和可貴的生態觀,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點點星光》改編自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跳繩隊從“為免費領一雙新鞋”到“培養出33位世界冠軍”的真實故事。如果說,《再見土撥鼠》是“中國土地上的故事”,《點點星光》便可稱之為“中國精神裡的故事”。

  兒童電影高質量發展,應培養“多方聯動”。除了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舞台劇等藝術形式強強聯動之外,“兒童電影進校園”有了更加深入扎根學校的可能。2022年4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指出,影視教育作為藝術類“新三科”之一,正式被納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作為培養中小學生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方式,不少地區已率先走上電影育人之路:深圳市寶安區多數小學設置放映廳;四川多地借成都兒童電影周的機會,加大兒童電影的放映頻次;很多學校都在鼓勵學生參與微電影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企業、社區投入影視教育工作中來,相信兒童電影將在新時期獲得長足的發展。

  今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太多經典畫面留在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而經典之所以長存記憶,探其根源,是尊重“人”的重要性:創作者能否共情地投入進一個兒童身處的世界,又能否賦予這個世界以更多純真的快樂與成長的啟迪。圍繞這個目標,中國兒童電影任重道遠,也未來可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