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机翻”什麼时候可以不是侮辱?
http://www.crntt.hk   2021-04-01 13:30:15
作者:[烏拉圭]馬里奧·貝內德蒂 譯者:韓燁 作家出版社(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据澎湃新闻报道,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內德蒂的长篇小说《休战》译成中文后,在豆瓣上引起了一场混战。有位在校的豆瓣用户对《休战》打了两星並发布评论称:“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此书译者为韩烨。韩烨对“机翻”的说法非常反感,並给出反驳。这种译者读者的互动,最终离开豆瓣,闹到了评论者的学校,最后评论者书面道歉。评论者道歉,其他豆友得知,正义感爆棚,开展了“一星运动”。这个过程中,游戏边界不断被打破,形成恶性循环,最后都是输家。

  电影评论界大佬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晚年在总结自己影评生涯时候曾说过,他不会用排斥性评论(dismissive review), 轻易将一部电影一棍子打死。没有人生下来要製作一部劣作。制片、导演、演员、剧务,都是付出了很大心血。教育界说评价有两种:终结性评价给出论断,形成性评价给出改进建议,或是需要改进的具体理由。硬伤可以指出来,像归化和異化这些问题,常出自风格取舍,众口难调,认为是错误,本身就是乱贴标签,或是评论者虚张声势,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上位老路。

  为什麼译者会觉得“机翻”反感?为什麼逐字逐句人肉翻译才是人间正道?据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为內核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革命浪潮中,人和机器如何相互促进?机器会代替人吗?翻译是很苦很累的劳动,机器可辅助的地方真是很多。首先,建立強大的数据库,不是人脑的特长,是机器的特长,这方面可以交给机器去做。机器干完了自己要干的事,人类会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自己做翻译的时候就曾使用“谷歌翻译工具包”平台,大大提高了效率。

  这种自动翻译平台对于翻译有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未必都是文学层面的。使用该平台翻译的时候,英文在左中文在右,在同一个屏幕下,一句话一句话地对应,可减少翻译漏译的问题,也解決了翻译中其他跳出窗口对注意力的干扰。另外,机器翻译的提示,即便最终不被选用,也会启发、刺激人脑,让其搜寻更为妥帖的说法。我们也可以使用数据库,让专有名词的翻译(如人名地名)更为准确和统一,这些都不是人所擅长的,而是技术更擅长做的事。以“机翻”为羞辱,代表的是一种思维范式:说得好听点,这是手工艺人的工匠思维,说得不好听点,这是文字民工的搬砖思维。如果思维范式转换一下,会不会让翻译柳暗花明?将自己翻译的过程,变成“机器辅助翻译”,对翻译界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这个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时代,作为翻译,如果我们自己不进步,不善于使用机器辅助,最终被机器翻译超越,不是不可能的事。别弄到最后,人工智能助理们上豆瓣发帖:此书人工翻译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