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網評:“啃地石獅”需要有“正解”
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玉龍
“媽媽,這個獅子為啥在啃地?”最近,成都市武侯區沙堰街一尊半陷在地里的石獅,引得路人議論紛紛。11日,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這只石獅造型怪異,後腿彎曲呈蹲狀,前半截身子大部分陷入地面,而且旁邊沒有任何標牌解釋。記者還發現,“啃地石獅”後方是一條本就不平坦的盲道,因為這尊石獅擋路,突然還拐了個彎。(3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
“啃地石獅”的確令人費解。“這個獅子為啥在啃地?”恐怕也是眾多人的疑問。而據多位沙堰街住戶向記者表示,從去年10月開始,這尊“啃地石獅”就一直以這樣的造型擺在人行道上,“占據了人行道一半寬,既不美觀也不方便。”由此可見,“啃地石獅”不僅不雅觀,且的確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地方,甚至給路人出行帶來不便。
對此,當地同一位工作人員給出了三種不同回應,第一次稱,石獅本是立著的,2020年9月、10月在道路黑化整治過程中被施工方誤埋;第二次稱,石獅子原本就是半截入土的造型,設計方希望營造出土文物的感覺;第三次稱,設計石獅子的本意是模擬出土文物,最先就是趴著的造型,但在去年道路黑化過程中,施工時不小心造成石獅子被埋了十幾公分。
上述回應,無論哪一個是事實,可以肯定的說,突顯了工作的不盡責任。最簡單來理解,誠如前述,“啃地石獅”占據了人行道一半寬,既不美觀也不方便,如果當地相關管理部門,能夠及早發現與處置,也就不至於如此有礙觀瞻,甚至給路人帶來不便。要知道,看似這些細小的事兒,也是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兒,對此大意不得。
即便是,設計石獅子的本意是模擬出土文物,最先就是趴著的造型,也有必要做出解釋說明,比如,可以在石獅旁邊做出溫馨提示,一方面,讓路人知道“啃地石獅”的來由,以及相關文化蘊意;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進行相關警示,謹防路人不小心遭到磕碰,尤其是針對視障人士,就應多些善意提醒與引導,而這也是城市管理所需要注意的細節。
進一步來看,如果正如工作人員第一種說法,石獅子原本是立著的,在道路黑化整治過程中被施工方誤埋,成了如今這般模樣。筆者以為,當地相關部門就應該追究施工方的責任,哪怕是石獅算不上正經八百的“文物”,但也不能忽視其城市人文景觀作用,就不能任由他人肆意毀壞。所以,管理失察及施工不負責任就很可能導致“啃地石獅”出現。
正如媒體指出,好的城市景觀,應當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區域特色和時代精神。“啃地石獅”背後有著怎樣的真相及故事,的確需要有“正解”,相關部門對此不能大意。錯了就要勇於及時改正,而不能推三堵四、百般抵賴,把責任推得幹乾淨淨。更為重要的是,須避免“拍腦袋”決策,如此才能少些“博眼球”的奇葩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