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據人民網報道,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文物資源倍增,文物時代價值凸顯。中國文物保護社會共識全面形成,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邁出堅實步伐。
“十四五”期間,將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利用,深化中華文明認知,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推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提供堅強支撐。
“十三五”文物事業碩果累累
左江花山岩畫、“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項,與意大利並列世界第一;40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碩,浙江良渚、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陝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遺址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1300餘件(套)流失文物回歸中國;博物館備案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535家,免費開放博物館由4013家增長至4929家;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58處……日前,國家文物局發布“十三五”文物事業發展成就並為“十四五”文物事業進行布局、謀劃新藍圖。
1300餘件(套)流失文物回歸
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為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完滿句號。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輾轉走過的,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途,一路見證的,是中華民族從屈辱顛沛到富強興盛的歷史腳步”,也讓文物追索返還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