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打開大學招生官網,不少網站都在顯眼處滾動著“本校就業率突破新高”的新聞。但是,98%、99%這些就業率,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畢業生,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就業率的背後,不僅應有求職者的心滿意足的笑臉,還應當有畢業生對未來的躊躇滿志。
瀏覽各省市引進人才戰略與各企業招聘簡章,“應屆生”這個硬性標準難倒了不少人。對招收“應屆生”企業給予一定優惠政策本是一樁好事,卻也無形中造成部分企業歧視非應屆畢業生的事實。受應屆生才能更好就業的政策影響,不少學生也不敢選擇“間隔年”的方式,讓人生的路走得不那麼急促,有更多時間思考未來的方向了。
正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每個人對於自我價值的尋找與認同、對於人生的方向的抉擇與選定來自思考。“思”才能讓大學生不再囿於現狀,有著更為廣闊、更為多樣、也更為本真的人生選擇,讓“擇業而非就業”理念深入人心。
就業不要“趕鴨子上架”,不是把大學生像“燙手的山芋”般丟上自己毫無興趣的就業崗位就算完事,而是通過思考與實踐,讓他們去擇一個能夠實現其價值、長久堅持和熱愛的“業”。希望社會不必急於否定“間隔年”的意義,尊重學生們的選擇和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