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 “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花草茂盛,群鶯飛舞的四月,烏蒙山區、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高山與壩區交織的田野間,農民在星羅棋布的產業基地裡忙個不停,育苗、栽種、采摘,又將迎來新的豐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大地近年間掀起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調整產業結構、激活山地潛力,田野“變奏”讓薄土“生金”,山地特色立體農業為助推脫貧攻堅增添了強勁動能。
“產業革命”煥發土地“新生機”
“地無三裡平”的貴州,92.5%國土面積為山地和丘陵,73%的國土面積為喀斯特地貌,土地零散破碎,農民依靠傳統作物種植難以擺脫貧困。2018年,貴州省啟動農村“產業革命”,大力調減低效傳統作物,扎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效經濟作物,讓有限的“田土”煥發“新生機”。
在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畢節市威寧縣,長期以來,農民多是種玉米、土豆,經濟效益較低。在農村產業革命推動下,威寧根據地區高寒特點,選育10個優良蔬菜品種,推廣一年三季高效種植模式。記者在威寧縣五裡崗街道看到,220畝白蘿蔔長勢喜人,田野中的農民忙個不停,令人欣喜的是,這樣一畝地如今年產值可達1.5萬元。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的馬場坪,耕地面積10885畝,過去也是主種玉米,現如今村裡大變樣。進村後,家家戶戶院壩中搭建起的大棚引人注目,詢問後得知,是為了晾曬中藥材太子參。村支書趙國清介紹,經過近兩年的結構調整,太子參已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已達6300畝。建檔立卡貧困戶彭德建,如今通過種太子參脫貧致了富,他說,種植太子參一畝地的毛收入大概在8000到15000元,本村的土地不夠用,他為了供養兩個娃上大學,還到相鄰的餘慶縣租地種太子參,“一共種了25畝,去年采收高峰期請了周邊村寨400人前來務工。”
脫貧攻堅最後衝刺階段,貴州繼續將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推進,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在各級黨組織帶領下積極參與,絕大部分該調結構的地方都已調整完畢。如今,以壩區提質增效和坡耕地結構調整為核心,貴州重點發展蔬菜、茶、食用菌、中藥材、辣椒、石斛等12大特色優勢產業,據統計,2019年全省種植業增加值增長了8.3%,貴州農業產業正由“粗放量小”轉向“集約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