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杰。(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5月7日電(記者 方敬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公眾視野消失超過20天,甚至一度傳出“病危”,引起國際關注,雖然金在5月1日已公開現身,但相關傳言仍甚囂塵上。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杰向中評社分析,假如金正恩真的無法視事,朝鮮容易動盪甚至崩解,這時美國與中國出於戰略考量,都可能介入主持,屆時朝鮮問題會成為美中對抗的新場域。
蔡東杰,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日韓總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並擔任中華當代兩岸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等職。
對於近期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神隱多日,引起各方揣測,蔡東杰表示,金正恩忽然消失,基本上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讓朝鮮獲得國際注目,這也是其慣用的手法。
首先,來探究朝鮮問題為何重要?蔡東杰說,朝鮮就其國家本質來說,基本上可說是“窮、弱、小”,朝鮮的政體封閉,經濟發展不佳、外貿疲弱,唯一能受到關注的只有軍備,但以正常國家的軍備量能來看,朝鮮的軍備等級也難以比擬,頂多就是其地面部隊的規模龐大,這樣的國家基本上難以受到國際重視,就好比一個第三世界的獨裁政權動向,不會引人關注,是相同的道理。
蔡東杰表示,朝鮮問題之所以會被彰顯出來,是因為其涉入國際安全結構當中,只有在對區域結構有影響時,朝鮮才有重要性,其在整個區域安全結構當中,扮演大國衝突或合作的縮影。
例如2003年的六方會談,就是朝鮮問題促成大國合作,蔡東杰指出,大國之間利用控制北韓的核武,共謀其利,朝鮮的核武問題基本上是大國合作或衝突的場域,大國可以藉此來造勢,換句話說,當大國都關注朝鮮的時候,其就重要,但如果大國轉移目光,朝鮮就會失去國際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朝鮮總是要透過一些手段,來引起國際的注意,蔡東杰指出,金正恩從2015年到2017年間,高頻率的試射飛彈,就是為了引人注意,甚至被稱為“飛彈外交”,2018年起,金正恩一度改變外交策略,轉走“笑臉外交”,到處出訪,跟他國開高峰會,轉變的原因就在於,國際結構對朝鮮缺乏關注,導致朝鮮被邊緣化,讓金不得不轉變外交策略。
所以嚴格來說,朝鮮領導人也深知,假如失去大國關注,朝鮮就會是國際邊緣人,但是從2018年之後,國際的問題越來越多,尤其是中東的問題升溫,加上近年美中對抗,朝鮮要再登上國際版面,非常困難。
蔡東杰指出,雖然金正恩在2019年再度試射飛彈,希望吸引國際關注,但成效不彰,威脅感上不來,從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朝鮮邊緣化態勢嚴重,為了重拾國際目光,金正恩祭出行蹤不明、神隱的步術,是很合邏輯的。
有趣之處在於,美國媒體CNN率先報道金正恩行蹤成謎,甚至指稱其“病危”,剛巧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蔡東杰指出,其實從金正恩上任以來,一直有個“黑金”產業鏈存在,就是靠“黑金正恩”獲利的產業鏈,例如一些智庫、媒體甚至是脫北者組成的傳播平台、意見領袖、名人等,反正只要黑朝鮮、黑金正恩,就會受到關注,成為國際頭條,就可以從中獲利,無論從媒體、國家、政客的角度皆如此,CNN的報道重啟了沉寂已久的“黑金”產業鏈,也替朝鮮重回國際舞台,這當中的連動值得關注。
綜上所述,金正恩在玩把戲的可能性較高,蔡東杰說,但假設金正恩真的出狀況,無法視事,朝鮮就會內部動盪,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因素,朝鮮政經很可能崩解,屆時會產生兩種可能,一是美國介入,二是中國介入,朝鮮就會成為美中對抗的新場域。
但嚴格來說,美國介入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對特朗普來說,一切都是策略主義考量,特朗普在國際事務上除非有好處,否則不會積極,美國寧願去伊朗打仗還有利可圖,到朝鮮則不必然,因此美國介入的可能性較低。
蔡東杰認為,中國介入的可能性較高,原因是,朝鮮如果崩潰,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中國,朝鮮的崩解對中國會形成戰略壓力,因為北緯38度線是封閉線,但中朝邊界的圖們江則相對開放,朝鮮崩解,朝鮮民眾往中國東北流入的風險性提高,所以中國一定要介入維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