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hk   2021-02-20 00:19:37
 
  三、守正自信創新性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發表題為“文化的凝聚力”的主旨演講,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文明優勢,就是以人為核心進行人文思考,並指出中華文明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蘊,以此為基礎強調了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通過視頻演講詳細介紹了故宮博物院在台灣70年所肩負的文化傳承與推廣教育的使命,以及其與時俱進的發展。她特別強調,2008年-2016年這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得台北故宮博物院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文博界合作成績單。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可以說是台北故宮的記憶,其無限創新發展是它的創意,其發展跟隨著整個社會脈動。

  楊毅周在致辭中表示,今天我們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這個時代的制高點;站在祖國大陸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邁向新時代的時間點,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就顯得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為此,提出:一是兩岸同胞要樹立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世界未來的出路在於中華文明。我們理應對中華文化復興充滿信心。二是兩岸同胞要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另一方面更要吸取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文化新的時代價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新的世界裡煥發出新的光芒。三是要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文化的底蘊相同,但各有特色。要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要堅決抵制、消除“文化台獨”的危害,共同提升民族文化內聚力,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增進和平統一認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大陸知名電影導演馮小寧認為,電影是兩岸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是真正的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作為兩岸的電影人,應該在“認同中華民族共同文化”上再加強。“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讓我們的後代知道歷史真實,知道在中國這塊領土上,自古台灣就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本來就是一家人。把這段歷史事實告訴孩子們,歷史的未來由他們自己去選擇。中華文化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孝”,就是我們要孝敬我們的祖先,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們的後代應該孝順祖先、孝順父母,才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子孫。

  他還認為,現在兩岸關係有一些看似很緊張的情況,但統一是早晚的事,不能急、也不能慌,就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是,一個國家有一個命題,領土是永遠不可以被侵略的,不可以被分割的;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主權是我們人民共有的,讓我們享受了在世界上與各民族平等的這種尊嚴。所謂“台獨”不過是人類歷史乃至於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片落葉而已,最後早晚是會消失在我們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之中,最終大家永遠是一家人。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衛靈就習近平總書記論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作了系統闡述。她認為,習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弘揚、繼承和新時代的創新。主要表現在:第一,深刻論述了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第二,指明了推動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途徑,即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要加強文化領域的制度建設、要加快文化產業建設、充分運用和整合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子孫共同的根和魂,是聯結民族同胞的血脈。在國際軟實力競爭激烈的今天,充分整合中華文化資源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

  天津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何慧俐表示,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哲學,本質上可說是以安頓生命為主題的生命哲學。中華文化的核心正是以“人”為本,不斷探討著生命的學問。如果可以將這種關於生命的學問做成一個比較有體系的理論,將會很好地在精神方面給現代人以引領。中國哲學文化思想的論述中,雖然並無“治療”一詞,然而其中所蘊含的對生命關懷的強調,正是在尋求安身立命之道。認真發掘中華文化中的此層內涵,將哲學文化的思維援用進“意義治療”中,則可以形成中國哲學現代化詮釋與應用的新風貌。希望兩岸共同努力,通過將中華文化的儒釋道思想和西方的弗蘭克意義治療學有機結合,早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國意義治療學”的體系,並能對當代世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實用價值。

  全國台聯研究室原主任陳立謙基於對海峽兩岸敬天祀福活動的思考,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天”的思想,形成了中華文化中天人關係的基本思想,培養了中華民族的天下觀和人文情懷。開展敬天祀福活動可以喚起對中華文化中“天”的文化思想的再認識,激發起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天”的文化思想的學習熱情,更是對中華文化精神的弘揚和傳承。而進一步搞好敬天祀福活動,一是應當高度重視開展兩岸同胞泰山敬天祀福活動,二是把握好泰山敬天祀福活動的正確方向,三是堅持“一國兩制”原則和“求同存異”的思想方法,積極促進兩岸的文化融合,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路,四是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儀式感。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申曉若認為,中華文化本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古代的絲綢之路形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思想與精神的升華,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而儒釋道的交流與融合則充分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特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文化肩負著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承認世界文化多樣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承認文化價值的差異性,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體系。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科學地運用歷史辯證法,以“揚棄”的態度、博大的胸懷,遵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融合創新”的綜合創新原則,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

  華夏元文化傳播董事長、北京市台聯理事陳燕妮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民族復興的精神財富和寶貴資源,希望兩岸文化界有識之士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貢獻。兩岸文化藝術界、藝術業者和青年業者應加強優勢互補,積極開拓創新,在共享大陸文化產業發展機遇中實現夢想,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煥發出新時代的璀璨光芒,為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中華文化視域下的世界大勢及兩岸關係展望

  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2020年以來,隨著疫情在海峽兩岸及全球爆發,加上中美之間鬥爭衝突不斷,民進黨當局乘機加快“台獨”分裂步伐,台海形勢出現深刻變化,兩岸關係到了近七十年來的最為嚴峻的時刻,台海形勢更為嚴峻複雜,變數不斷增多,風險進一步加大。

  他認為,美台相互勾結、互相利用,是導致台海形勢緊張的主要根源。儘管兩岸關係跌宕起伏,但大陸處理台灣問題更從容,也更有底氣,始終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台灣問題未來發展趨勢與祖國統一前景是不以“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一,在政黨政治下,民進黨不可能在台灣長期執政。因為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不僅兩岸關係搞不定,而且台灣經濟搞不定,國際空間搞不定;民進黨擅長選舉、但不善於社會治理,存在執政短板、弱項;民進黨是一個派系共治的政黨,黨內存在各種矛盾。第二,不能把“和統”與“武統”兩者對立起來。40年來,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無疑是正確和有效的。但40年來台灣的政治體制、社會生態環境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要有新的思維,在堅持對台大政方針的同時,具體對台工作要有新的舉措。不能簡單地把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割裂開來,更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第三,要站在戰略全局來思考兩岸統一的時機。我們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初步具備瞭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與條件,“台灣獨立”已經沒有可能,台海局勢總體可控。正因為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實力與底氣,所以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來處理台灣問題。然而,台灣問題有它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機需要非常慎重地選擇,不僅要看到台灣島內的情勢,還要考慮整個國際外部環境,更要考慮中國大陸自身的情況。

  王在希也特別指出,如果台灣真的發生“台獨”分裂的重大事件,那我們就別無選擇,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按《反分裂國家法》堅定果斷出手,堅決維護我們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相信隨著中國的發展強大,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這一天,為期不會太遙遠。

  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理事長孫浩茗認為,兩岸同胞必須攜手全力以赴,促進兩岸的統一。大陸方面最大的願望是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不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武力。“台獨”勢力現在表面氣焰囂張,不斷買美國的武器、軍火,但事實上色厲內荏。兩岸同胞的主流民意都是願意和平相處的。

  台灣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原主任黃清賢認為,兩岸關係會在當今面臨困境,除了外部環境干擾之外,內心思維亦存在誤區,因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在目前的逆境下發揮功能,也就是運用“仁”的換位思考、相互認同、合作共好,讓兩岸從敵我矛盾,回歸內部矛盾,回到存同存異,再回到存同化異,則兩岸關係將可柳暗花明。

  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對台工作是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這意味著要在經濟上、文化上、社會上、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要下巨大的功夫,通過中華文化讓兩岸心靈契合,通過經濟搞成中華民族的經濟圈,密切兩岸經濟的聯繫,在政治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大陸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有充分的自信可以警惕和遏制“台獨”,可以為戰略機遇期提供保障,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中評智庫執行長羅祥喜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台灣作為本區域的重要經濟體,缺席東亞區域整合,對其影響是巨大的、長期的,而且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對台灣來說,當務之急一是需要非常客觀理性地評估RCEP的影響;二是需要務實地面對問題與挑戰,積極尋找有效的應對之策。面對RCEP挑戰,台灣方面首先要擺正心態,面對問題,而非迴避問題,更不應一味地指責大陸打壓;應該創造條件融入到東亞區域經濟一體當中來,這必須從改善兩岸關係入手。如果兩岸能够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重啓對話協商,就可以創造很多可能性。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義虎教授就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過程、類別和意義進行了歸納概括和系統闡述。認為“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既有的研究包含概念提出和模式設計兩個階段,主要研究類別有對“一國兩制”台灣模式的研究、結合習近平“1·2”講話和十九大報告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探討、對國家統一模式的研究、對“一國兩制”的研究等四個層面。以此為基礎,李義虎教授進一步重點探討了“兩制”台灣方案研究的意義。從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看,在堅持對台政策連續性的前提下,重視台灣問題的特殊性,全面、系統和深入研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將大力推動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對台方略,具體落實習近平“1·2”講話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要求,深化“一國兩制”理論研究,豐富和發展國家統一理論並推動其創新與突破,豐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從而吸收百家之長,找到更合理、更可行的統一方案。從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看,台灣方案是一個實然而非應然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探索將有助於針對台灣問題的特殊性構建台灣方案,為新時代對台方略做好基礎性工作,有助於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助於增強“一國兩制”對島內民衆的吸引力,提高對台灣方案的支持度。

  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創會副會長劉君祖從中華文化經典角度解讀世界大勢和兩岸關係,認為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也難以樂觀,美國持續“堵中抑中”的既定政策不會改變。

  西方唯我獨尊的霸權思想根深蒂固,與其一神教的信仰有關。東方儒釋道的理念與之迥異,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衆生皆有佛性,法緣殊勝可成三世諸佛,《易經》乾卦的最高境界是群龍無首,而非一人高高在上的飛龍在天。中國自古即有旗幟鮮明的王道理想,將之落實則必有富強國力足以稱霸,但又不會強淩弱衆暴寡,盡心濟弱扶傾。王道的義理根源與究竟在《易》與《春秋》二經。《易經》師、比二卦居先,講的是軍事抗爭與合縱連橫的外交謀略,同人、大有二卦在後,揭櫫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卦序如此安排,明示出先霸而後王的濟世方案。循此,國際和平相處後,進而維護自然環境生態勿肆意破壞,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不強人從己,這就是全易圓善有終的謙卦,卦爻全吉無不利。兩國相爭,深謀遠慮最要,外交與軍事交相為用,都得服膺最高的政謀。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建平認為,歷史事實反復確證,中美關係的正常化障礙和建交後發生周期性危機的原因就在於“台灣問題”,美國利用“台灣問題”建構中國假想敵的戰略意識形態並發展事實上的美台官方關係,在地區政治機制的意義上是美日同盟壓迫中國的冷戰政治復活。因而,解決“真問題”的“真外交”需要國際傳播戰略。為使中美關係擺脫冷戰政治陷阱,解決台灣問題所必需的盟國對日戰爭、朝鮮戰爭的戰後處理的國際法進程不能無限期擱置,因此中國要確立推進相應知識生產和知識對話的國際傳播戰略。如此有必要糾正媒體中心主義的輿論宣傳偏向,而重新認識學術生產力的核心地位即認識到學術不僅在知識生產和社會教育的意義上決定了國民的認知和思想能力,而且在國家外交行政體制和媒體產業之外進行著廣義的外交政策思想、國家間關係的信息生產和輿論生產。知識生產和知識對話是民族國家主體性的前提,可以避免民族的學術迷信盲從或教條主義而損害國家尊嚴和利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郁認為,2020年的兩岸關係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美國大選衝擊,美國因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影響著兩岸關係。美國大選已經塵埃落定,將對中美戰略態勢和兩岸關係產生深刻影響。一是選後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基本方向不會改變,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將更強調價值觀和制度的對立,其反華政策具有穩定性、長期性和可預測性;二是美新政府打“台灣牌”的意願及動力不會降低,總體會延續特朗普時期的軌道包括提升美台互動層級、持續對台軍售、支持台灣爭取國際空間、明確美國對台協防義務、提升台灣在美印太戰略中的地位等,但其強度和頻度會有所不同,拜登可能會謹慎穩健,台海突發意外或擦槍走火的概率會有所降低。儘管民進黨將繼續倚美抗陸,頻頻挑戰大陸底綫,但美國並沒有做好與中國全面攤牌的準備,美國固然可以藉提升美台關係支持台灣對抗中國大陸,但兩岸對抗加劇不僅不利於台灣,也對美國的印太戰略產生不利影響。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2月號,總第278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