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英九批蔡 讓台灣進入風暴與暗礁危險水域
http://www.crntt.hk   2018-07-27 14:33:50
來賓送了一副寫著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牌匾給馬英九。(中評社 倪鴻祥攝)
 
  為什麼這兩年會有這麼大的改變?很明顯的,是因為國家的方向偏了。我們執政時所採取前瞻務實的政策,如今被改變了,各種後遺症也就隨之而來。
 
  首當其衝的就是年輕人,因為徬徨無助,顧及未來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多優秀的台灣年輕人,高中畢業後,選擇“漂向北方”,到中國大陸接受高等教育。“漂向北方”是時下年輕人火紅的流行歌曲,描述南方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北方討生活,唱出年輕人的無奈和徬徨。這些到大陸念大學的台生,計劃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這兩年,出走的年輕人成倍數成長,即使是所謂的“天然獨”世代,也願意去大陸吃苦闖蕩,已形成潛在的人才外流危機。
 
  另外,大家應該注意到,從去年8月15日五個鐘頭大停電開始,今年各地又陸續傳出多起無預警跳電,全台用電量在7月19日又創下歷年7月新高,“電夠不夠用?”持續被民眾及工商界所關注,因為仰賴大量石化燃料發電所產生的“空污”,更成為台灣社會最憂心的議題。
 
  我卸任前就曾一再呼籲,要重視“我國”已經面臨嚴重的能源問題。台灣有百分之98的能源依賴進口,但再生能源是間歇性能源,不能24小時發電,無法取代核能與煤電等基載電力,火力發電又會增加碳的排放。我一向支持再生能源,“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是在2009年劉兆玄院長任內年制定的,但我們不是要用再生能源取代核電,那是很難做到的,而是穩健發展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相輔相成,達到減碳目標。
 
  吳敦義主席和我在2011年的競選連任的政見,就是“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對國際社會減碳承諾的三個前提下,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我們既不能“用愛發電”、更不能“用肺發電”,來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根據台電的資料,火力發電的占比已從我卸任時的百分之79,成長為去年的百分之84.4。去年“我國”的排碳量,也是10年來最高,已經無法達成對國際社會減碳的承諾。政府還要再興建新的火力發電廠,未來空污將更嚴重。今年連台北美國商會都慎重建議政府保留一座核電廠,作為緊急應變之用,政府卻充耳不聞。“我國”如果不能穩健減核、以核減碳養綠,審慎選擇對台灣最有利的能源組合,不僅將危及經濟發展,也將賠上民眾的健康。
 
  此外,政府兩年前年實施的“不當黨產條例”,已經引發嚴重違憲的爭議。我們真的不願看到,台灣年輕的民主與法治,會因為當局推動一個違背“無罪推定”、“不溯及既往”、“不個案立法”、“行政機關不可代行法院職權”等“法治國”原則的法律與機構,而被毀於一旦。
 
  我任內八年建立兩岸務實協商、和平繁榮的關係,在過去兩年轉為停滯、僵持與對立,導致“我國”的經濟、外交、民生、“國安”都受到嚴重影響。兩年來“我國”失去四個邦交國,總數降到歷史新低的18國,不能再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台中東亞青運也停辦,大陸軍機頻頻繞台飛行,都是連鎖效應。我們不能束手無策,我們要找出解方。兩週前連戰前主席不辭辛勞、風塵僕僕訪問大陸,與習近平先生會商,也是深感當前兩岸關係惡化令人憂慮,希望能盡一份心力,我也要在此對他表達敬意。
 
  各位,回顧我過去8年的執政,我們犯過一些錯誤。卸任這兩年來,我深自檢討,雖然我們所選擇的方向正確,但規劃與實際執行時,仍不免出現落差,讓民眾產生反感。每次想到這裡,我還是覺得很愧疚。
 
  也因此,卸任後,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才能做更多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事情。成立基金會的目的,就是要匯聚各方智慧與能量,架設一個政策平台,讓所有理念相近的人,對重要議題有一個研討與發聲的管道。這個平台,希望可以集思廣益,結合各個世代、各個領域的想法與力量,擘劃出確切可行的路線。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藉由這個平台,把台灣帶往正確的方向,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