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未雨綢繆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工作
http://www.crntt.hk   2023-08-11 14:01:32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網評:未雨綢繆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範星盛

  近期,強降雨天氣下的文物安全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開善寺、琉璃河遺址、京門鐵路等文物古跡的搶險保護工作仍在持續進行。如何在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下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確保文物本體安全,引發社會的高度關注。

  防災減災重在未雨綢繆。在世界範圍內,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對文物安全造成的衝擊越發顯著,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今年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年會就將氣候問題引發的遺產變化列為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文物的日常防災保護工作應該得到各地政府的更多關注,尤其是地處非傳統災害多發地域的文物管理單位,更應增進防災意識,加強日常檢修和巡察,及時排除可能對文物安全構成威脅的隱患,制定好預案和應對策略,以應對突發、偶發的自然災害。

  同時,應進一步關注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防險保護問題。相對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低級別文物數量更為龐大、分布較為分散,關注度和保障力卻相對不足,更容易成為防災工作中的“燈下黑”,這類遺存通常是明清以來的廟宇、橋渡、倉營、村落等,文物價值雖不夠高,但往往是地方文脈延續的重要物質載體,是城鎮村野的鄉愁所系。如果保護不善,一場災害將平毀傳承多代的歷史記憶。地方政府應加強保護管理力度、展拓社會支持渠道,讓這批文物同樣做到“有人管”“有錢修”“有預案”,在災害發生時,能採取有效措施控制險情發展,確保人員和文物安全。

  文物防災減災研究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文保科技研究和管理制度研究的協同加持。在文保科研上,應鼓勵建築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專業開展跨學科專題研究,完善精細測繪記錄和數字化信息存留、加固穩定文物結構、評估確認抗災強度,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

  我國的歷史城鎮和歷史建築有重視排水、防洪的傳統,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中就發現有修治規整的排水設施。歷史城市如金中都、元大都遺址中,在夯土城牆下預設了成體系的石砌排水涵洞,主幹街道旁設有連貫的排水渠。不少防災設施沿用後世,持續發揮著作用。比如,明清故宮綜合利用微地形和明暗溝相連的排澇體系,仍在現代雨季發揮其功用。

  因此,在歷史城鎮、文物建築展示利用和進行修繕時,應尤其關注其附屬的地上地下排水設施的研究和維護工作,讓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共同發揮保護作用。在防災管理制度建設上,應同時注重吸收一線文物管理單位和人員的有益經驗,完善科研工作者和基層文保員的交流研討機制,以形成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扎實有效的管理方案。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