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廖年仲:中國夥伴關係對決美國聯盟勢力
http://www.crntt.hk   2020-12-11 00:20:20
張廖年仲。(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2月11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美中兩強在國際關係中的權力平衡,“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張廖年仲10日在講座中表示,美中雙方在拉幫結隊相互抗衡,分別採取聯盟以及簽署夥伴關係的方式,可注意的是,中國的夥伴關係已達到150國,且與美國的盟邦高度重疊,並經常選擇在美國聯盟結構弱化時,趁勢追擊,勢力增長,或將挑戰美國聯盟勢力,近日RCEP成形就是實例之一。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10日邀請張廖年仲擔任講座,以“從權力平衡理論探討中國夥伴關係對美國聯盟的影響”為題演說。張廖年仲,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與信任、東亞關係、中國外交政策、兩岸關係等。

  張廖年仲指出,國際關係中的權力平衡理論是指,國際之間,每個國家為了求生存,避免受到威脅,會尋求權力平衡,除了透過自我的軍力國防提升,另外就是透過與其他國家結盟,抵禦當前威脅來尋求安全,普遍認為,在兩極體系中,每個大國別無選擇,只能直接與對方對抗,冷戰時期的美蘇競賽就是典型例子。

  時至今日,全球兩強分別是美國及中國,張廖年仲表示,雙方同樣上演權力平衡的競賽,在陣營勢力方面也是抗衡項目之一,美國透過聯盟的方式,希望拉攏盟友圍堵中國,中方則是以尋求夥伴關係設法突圍,透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合作,影響美國聯盟勢力,避免身陷圍困窘境。

  張廖年仲說明,聯盟是屬於正式具有邦交的盟友關係,中國推動的夥伴關係外交則有別於正式邦交,是透過經濟、政治、文化等相互合作所促成的外交關係。中國的夥伴關係並有等級之分,初階就是以經濟合作為主的經濟夥伴關係,進階則是戰略夥伴關係,在軍事方面也有所合作,最高階則是全方位夥伴關係,例如中國與俄羅斯,基本上已成為準同盟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張廖年仲指出,中國從1993年起發展夥伴關係外交,與中國簽訂夥伴關係的國家逐年增長,到2018年已達到150國,當中有95國屬於全方位夥伴關係,且與美國聯盟高度重疊,美國目前有68個盟友,其中有36國同時是中國的夥伴關係國。

  分析中國締結夥伴關係的策略,張廖年仲說,北京並沒有採取典型的權力平衡布局,尋找政體相似、未與美國聯盟的國家組成對抗陣營,反而多是挑選已開發國家、民主政體、美國的盟邦來簽署夥伴關係,顯然,中國所思考的是分化戰略,透過本身的經濟、軍事、文化的實力,來影響美國聯盟結構。

  且中國也經常把握美國聯盟結構趨弱的時候,趁勢追擊,張廖年仲指出,例如,過去中國與菲律賓的關係較為對立,但北京在2016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任後,運用杜特蒂反美的傾向,成功與菲律賓深化兩國關係,包括近期在美國大選變局之際,宣布RCEP成形,以及表態參與CPTPP都是類似策略。

  張廖年仲認為,中國運用非典型的權力平衡策略,除了弱化美國聯盟結構,也因為夥伴關係的擴張,大幅降低美國聯盟圍困中國的壓力,可說是一舉兩得,假如未來中國的夥伴關係外交持續擴張,或可具備挑戰美國聯盟的實力。

  不過,中國的夥伴關係,畢竟仍非屬於正式盟邦,張廖年仲表示,中國夥伴關係勢力的穩固程度能否維持住?是否可能因為中國喪失經濟能力、國力下降就紛紛出走?這些都是可能的變數,也是美中雙方的權力平衡競爭發展的觀察指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