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懈奮鬥。
從整體數據上來看,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了2.21萬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56.3%,研發經費支出總額占GDP比重達到2.23%,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中從2015年的第十五名提升至第十四名。
“十三五”科技創新能達到今天的成就,與諸多科技企業的努力密不可分。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已經達到2015年的兩倍,為45.1萬億元,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也達到了2015年的2.28倍,為22398億元。
細看這些舉世矚目的科技創新成就,基礎建設和尖端科技並駕齊驅,均有輝煌的建樹。
科技基礎設施方面,空間環境地基檢測網絡、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超重力離心模擬實驗裝置建設穩步推進,特高壓電網建設規模越來越大,為科技研發創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再加上“十三五”期間我們啟動了首批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科研機構、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儲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各地建成的創新培育基地孵化了科技創新的源動力。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懷柔等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貢獻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時,全國遍地開花的高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占經濟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
推進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同樣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軟性“基礎設施”。
“十三五”期間,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在全社會形成了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價值取向,還有不斷完善的科技獎勵制度、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以及科研領域聯合懲戒機制等等。同時,對於產權制度的充實也對科技創新主體提供了良好的保護,進一步激發了社會的創新熱情。
科創板等多元資本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更是為科技創新保證了“源頭活水”。
“十三五”期間,為初創科技企業訂制的“科創板”正式上線,匹配相應的各大金融機構的ETF,撬動了大量的市場資金,為科創企業融資開創了良好的渠道,同時,針對各個分割板塊的轉板事宜“十三五”期間也進行了優化,有機地將各個板塊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融資便利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