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當前,中國全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努力破除一切阻礙創新發展、不適宜的制度藩籬,充分調動人才第一資源潛力,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讓創新成為產業升級的主動力,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讓創新成為生活改善的核心源,促使中國經濟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經濟日報發表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赤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原誠寅、鄒廣才文章表示,未來,實現世界科技強國宏偉目標,中國還需經受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考驗,在複雜多變的全球競爭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中國面臨創新競爭壓力與瓶頸
文章分析,2006年發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來,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快速增長,至2012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總額超過1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值達到2.0%;至2018年,前者近翻一番,約為2萬億元,已經超過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國研發經費支出的總和,緊隨美國之後,相應占比也上升至2.2%,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已經躍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大國。
隨著中國產業開始進入轉型升級期的同時,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也面臨一些瓶頸與困難。國外供給的技術不是中國最緊迫需要的,中國最需要擁有的先進技術已被國外採取了相關限制措施。中國希望引進的技術已是國際當前最尖端的技術、基礎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而恰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因為各國深知科學技術就是核心競爭力這一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因此,中國有時也會面臨“卡脖子”技術問題,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事實上,中國自2012年已經進入了一個創新發展新階段,從可以自由跟蹤學習的後發追趕國家轉變為一個限制學習而開始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後發趕超國家。目前,中國已然站在全球創新跟隨者的高峰之上,再向上發展的每一步都將面對更猛烈的風吹浪打,需付出艱苦努力,拿出更大的信心和勇氣。總之,核心技術要取得突破,就要有決心、信心、恒心。
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突破應強化企業研發“第三極”
文章認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新突破,關鍵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問題,也就是企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的問題。
先進經驗表明,企業是國家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對知識生產的貢獻不亞於大學和科研院所,日本最近的19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就有3位來自企業。然而,中國有些企業目前表現欠佳。2018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090.4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其中高等學校、政府屬研究機構和企業均實現較快增長,分別為589.9億元、423.1億元和3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1%、10.1%和15.7%,顯然高等學校對增長的貢獻最大,而企業最低。但是,從統計數據上看企業增速是最高的。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對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已經大幅增長,典型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如華為2018年R&D經費總額近1000億元,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研發投入均在數百億元,明確進軍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並且已經聯合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建立了面向前沿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的實驗室,引領產業技術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