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金融》) |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美聯儲公布了10月利率決議,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調整至1.50%-1.75%。這也是8月1日美聯儲啟動逾十年來的首次降息以來,年內第三次降息,並且降息時間均集中在一個季度之內。
今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放緩,多國央行紛紛進行降息操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風險。大家不約而同將關注焦點聚焦在我國央行的行動上。如何理解我國央行目前的政策方向?除去降准與降息,我國還有哪些貨幣調控空間?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當前市場對我國是否存在進一步降息必要仍存爭議,但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在宏觀調控方面,與我國經濟相適應的調控政策工具的運用空間依然充足。
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
“降准”與“降息”是央行貨幣政策調控資金的兩大有力措施,可以看做是對市場流通資金“量”與“價”的調控。對於實體經濟而言,資金流通的“總量”和“價格”的合理配合有利於直接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增加市場供給需求。同時,引導資金流入製造業,對於依賴貸款發展的製造業明顯有利。
“量”“價”調控與一國經濟緊密相連,將會直接影響到社會資金的流通、使用情況,多了和少了都不行。近年來,在包括政府工作報告會議的多個重要場合,政府都在著重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等要求。這也為央行調控指引了基本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表示,中國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務國內經濟,以我為主,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進行預調微調,應保持定力,堅持穩健的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