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經濟治理效能,促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加彰顯。
人民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文章表示,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中確立並逐步完善的。改革開放後,我們黨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著力通過調整生產關係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一系列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成果,引領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促進了生產關係調整和生產力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都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
文章分析,總的來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和“兩個毫不動搖”大政方針,有利於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並在市場競爭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既強調多勞多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又允許和鼓勵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強調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有利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有效引導資源要素流動、提升配置效率,又能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彌補市場失靈、維護公平正義,實現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有效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指出,進入新時代,雖然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但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決定了我們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前,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的顯著優勢,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大膽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加快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二是堅持效率、公平和共享有機統一,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促進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有效協同,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三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和現代產權保護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現代金融體系;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等等。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