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春運的人口大流動,見證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最近兩年,春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江蘇2018年春運總客流為1.12億人次,同比減少484萬人次,降幅4.16%,這是江蘇春運總客流量連續第二年下滑。2018年春運,福建春運總客流為9525.53萬人次,比上年春運下降5.4%。浙江公路總客流為1.08億人,同比下降4.13%。而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擁有珠三角世界工廠的廣東,春運總客流一直位居全國首位,近幾年則保持平穩狀態。2018年為1.89億人次,2019年維持在1.88億人次。
證券時報發表財經評論人盤和林文章分析,從宏觀經濟來看,春運客流量變遷背後,隱藏著人口流動、產業變遷和區域競爭的經濟密碼。從微觀上來看,這意味著外出務工人數的減少。簡單地說,就是選擇“漂的人更少了”,這究竟是人們厭倦了漂泊、經濟富足之後缺少了在外闖蕩的熱情,還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呢?
應該說,勞動人口的不斷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的保證,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也一度為經濟發展添加動力。從這個層面來看,近年來,持續減少的勞動人口或許便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當前必須承受的社會陣痛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勞動力整體教育程度依舊偏低。在春運浪潮中,低收入低學歷的外出務工者成為主力軍。他們大多從事著生產工人、外賣員、搬運工等低端體力勞動,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遠離家鄉。日複一日的心力交瘁和緩慢受限的發展空間、高房價等所帶來的高成本高消費等等,使得他們厭倦了漂泊,衝淡了不少在外闖蕩的熱情。
不過,外出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縱然有對背井離鄉漂泊生活的厭棄因素和城鎮化發展的成效影響,但從總體來看,更多的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客觀表現和必然趨勢。
人口變動,尤其是勞動人口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業問題、失業問題及勞動力市場發育問題等永遠占據社會經濟話題的焦點。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二者相互影響,而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適應與協調。
一方面,勞動力的持續減少是多年來中國人口政策的客觀結果。目前中國人口結構處於老齡化時期,自2015年左右開始進入人口結構拐點,儘管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享受著人口紅利,但經濟發展總體略顯疲乏,反過來又對勞動力需求起到部分抑制效果。此外,中國存在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即勞動力供給總體大於需求,勞動力素質與企業發展需求匹配度低,存在較大缺口。
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持續減少是中國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對勞動數量吸納有所收縮,而對優質的人力資源提出更高要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勞動力的減少是經濟發展質量推進背景下的短期效應,是經濟結構轉型不可避免的陣痛。
文章認為,勞動人口減少與其說是務工人員對在外打拼的疲憊和失望,不如說是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陣痛。只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才能擴大市場需求,刺激社會消費,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的良性循環。
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受適齡勞動人口數量持續減少的影響,中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在人口發展的重大轉折期,預計今後幾年中國勞動力供給將繼續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人口結構還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更大挑戰。
儘管如此,中國勞動適齡人口總量仍接近9億人,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勞動力供給與企業需求匹配度,發揮好現有人力資源的作用,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挖掘潛力。
文章指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優質人才的培養,加強全面素質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扶持穩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並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推動人口合理有序轉型流動,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打下戰略基礎。與此同時,應當加強各地區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更加關注不同地區在人口、資源、經濟等方面的差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