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藝作為文化建設中極為活躍的組成部分,理應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重要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也應該準確把握新時代的脈搏,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聆聽和捕捉新時代的聲音,用精妙的藝術語言回答新時代文藝發展面臨的諸多課題,堅定不移地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造和鑄就屬於這個新時代的文藝高峰,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未來5年,我國將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第一個百年目標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要開篇。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也將陸續到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期和時間節點,都是文藝工作者發揮重要作用和綻放迷人光彩的時刻。文藝工作者應認清和把握好這些時期和節點的內在要求,潛心文藝創新創造,更加注重現實題材創作,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凸顯文藝工作的立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文藝深深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人民的需要也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
目前,我國已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相適應,人民大眾對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對文藝評論在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方面的要求也提高了。今後,不僅要在物質生產上有平衡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在文化藝術領域有更高水平的供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人民是否能從文藝作品中得到藝術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審美的提升,是衡量人民生活是否美好的一個重要尺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文藝與人民的關係的遠近體現著文藝工作者對人民情感的溫度,文藝與人民的距離則度量出人民與美好生活的距離。所以,我們的文藝創作和評論都應該堅定鮮明的人民立場,摒棄和反對那種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故弄玄虛的文藝作品,努力創作更多精神品格高尚、思想內涵豐厚、價值取向健康、藝術表現動人的優秀作品,把那些真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奉獻給人民大眾,讓人們從更多充滿正能量的作品裡,激發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讓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在社會上蔚然成風。
3、在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建立科學的文藝作品評價體系
文藝的一個重要社會功能是培養公民的審美素養。中華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美學。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這個重要論斷為中華審美精神注入了強大的理論內核,為弘揚中華審美風範提供了可靠方法和路徑。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和評論都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尤其要注重研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和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活力,更好地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更好地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導引。
關於文藝作品評價標準,毛澤東同志提出“政治的、藝術的”標準,鄧小平同志提出“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的標準,江澤民同志提出“四個有利於”標準,胡錦濤同志提出“人民滿意是最高標準”,這都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對文藝作品的基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美學的、歷史的”文藝作品評價標準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作品評價的闡述全面深刻。比如,其關於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評判和鑒賞作品的明確要求,關於一部好的作品,應該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科學論斷,關於好的文藝作品、優秀文藝作品、文藝精品、經典文藝作品、偉大文藝作品、不朽文藝作品等的深刻論述,關於文藝創作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的明確要求,關於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的科學認識,關於繁榮文藝創作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的明確闡述,等等,都充分說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評價標準的論述系統、科學、完善,為建構我國文藝作品評價體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把票房收入、收視率、收聽率、點擊量、發行量等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標,與專家評價、群眾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把握好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把握好文藝審美的中國尺度,徹底扭轉那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不良傾向和局面,推動建立反映文藝作品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為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貢獻力量,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