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提“毀台論”的啟示與分析
http://www.crntt.hk   2022-08-03 00:14:06
 
  (二)美中台關係發展

  回想2021年中美習拜會主要目的就是“重新建立對話”,以確保在雙方競爭時,不會升級為災難性事件。但明顯地可以看到,美國對於中國仍是充滿敵意,保持競爭、合作和爭論。美國的對華一致性在於一向以“和平演變、顏色革命、軍事介入”等三種方式交叉運用在對外關係上。美國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干預,也係採取這三種手段。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戰略操作,包括:具有全球或國際一致性質事務者,強調合作;具有與美中各自整體國力發展相關,卻又無法短期間脫鉤性質事務者,進行競爭;具有威懾、威脅性,且具有領導與扈從結果之決定性行動者,進行對抗。從某種角度來看,美國也相當的一致。

  所謂“戰略模糊”,係指美國政府在台海戰爭危機上的模糊立場,不表明會如何應對北京攻台;而“戰略清晰”,則是美國明確表示中國對台使用武力時的回應政策。拜登政府就職至今,要求美國拋棄“戰略模糊”的聲勢漸長,但拜登政府終究沒有放棄一中政策的戰略模糊,美國採取“戰略清晰”很可能會導致台灣受到攻擊,

  當美國保持戰略模糊,以便有迴旋的空間;大陸展現戰略清晰,也有其好處,無論戰略模糊或是戰略清晰,台灣議題是最明顯呈現雙方差異的問題。美總統拜登仍強調美國堅守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公報及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美國強烈反對改變兩岸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片面行為。美國一中政策的戰略模糊由此可見,但美國始終沒有明確反對台獨、講明白一中政策的一中是甚麼,與大陸明確的一中原則顯然不同。

  美國的一中政策、大陸的一中原則與藍營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綠營的不承認一中朝向一中一台方向前進,而國際間也都紛紛打著對自己有利的算盤,美國印太戰略正評估台灣問題所付出的成本;日本正在算計台灣問題應如何對美台有個交代,其他國家莫不從自己的國家經濟和政治利益來打量應當介入的程度。

  美、日對中國在經貿領域、安全領域、人權領域等挑戰的評估而言,是非常一致的,立場也相近。但一提及市場和經濟,結論與立場又立刻改變。中國大陸要避免核心利益受損,將台海局勢的主動權抓在手上,這便是大陸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點。不衹反獨還要融統、促統,求發展,共創民族復興。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是整體的布局安排,不衹有軍事政治,更有經濟、文化、教育等面向,全面且完整,牢牢抓緊主動權,積極運用軟硬兩手策略。

  美國若實行毀台論,那麼等於美國將轉向戰略清晰,那麼結果就是因為台灣問題與中國大陸攤牌。中美和台海間產生所謂的灰色地帶衝突”(Gray-Zone Conflict),這是指特定國家的競爭方式之一,企圖在不觸動戰爭的前提下,以各式非武力或準軍事手段壓迫競爭對手以取得政治利益。類似手段在以往國際政治的歷史上亦出現過,但近年來因移動網路普及、社群媒體的高密度使用,因此使得群眾心理成為主要戰場,藉以對決策者形成壓力,中美與台海間雖未達到戰爭的程度,但衝突仍常常出現。⑥大陸所使用的“繞島巡航”方式,這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機自2016年起不定期繞行台灣島的飛行、航行活動。大陸國防部稱此舉為對台獨勢力所展開的實戰化軍事訓練,顯然大陸是針對台獨、台美軍購及軍事合作、美國對於台海問題實質介入,破壞一中原則及三公報的承諾。

  大陸當局運用軍事手段,但未達到戰爭類型的活動稱為“灰色地帶”衝突,中共使用飛機繞台、派遣軍艦或是武警船包圍台灣外島等等行動,都可以算是灰色地帶的行動。這種“灰色地帶”衝突雖然是在控制下的活動,未達到戰爭邊緣,但也有可能逐漸朝向實戰化發展,或藉密集的活動,使台軍方麻痺或習以為常,而逐漸提高軍事準備層級,進行實戰部署。

  針對共機繞島巡航的目的。或許有:第一,在軍事方面,共機侵擾的目的是對台進行常態化的“軍事抵近壓力”,以壓縮台方反應的縱深與時間,試圖達成台海內海化的效果。第二,以軍事恫嚇影響台灣社會的情緒與認知。第三,大陸試圖在國際與兩岸關係上,將台灣(與美國)描述為“威脅製造者”或“麻煩製造者”,使中國大陸軍機繞島巡航有合理化其行動的依據,並可透過其宣傳認為責任歸屬在美方及台方。⑦

  美國方面認為,美國持續對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能力及其相關戰略意圖缺乏透明度感到擔憂。美國反對任一方採取旨在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包括任何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手段,因為美國的擔憂衍生出所謂的毀台論的想法。台灣當局對於這種軍事危機,應當避險,避免台獨修憲等刺激性議題引發兩岸衝突的導火線。

  四、結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間是最好驗證美中台關係的依據。台灣民眾必須從美國這些言論的字裡行間,認識到美國的現實主義本質,美國沒有理由考慮到台灣民眾的當下利益和長遠利益,美國一直以來都將台灣當成印太戰略作為可以利用的戰略棋子,台灣最大的戰略價值在於抗中,民主價值衹是附隨在價值同盟的次要考量。

  台灣的安全繫於自身,形勢是如此清楚,安全是台灣最高的價值,不要重演中華民族歷史發生的悲劇,大陸當局相信也不希望兩岸同胞兵戎相見,除非台灣真的搞法理台獨或發生台獨不可逆的事實,否則兩岸萬不會走到戰爭。就反分裂國家法來看,大陸當局對台灣民眾及台灣內部的外國人及利益,包括人身、財產安全以及未來發展等,都會設法維護合法利益。因此台灣民眾自己要看清形勢,大家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命及財產早就綁在一起,務必要設法避戰,勿輕啟戰事,這樣就根本沒有發生毀台論的可能,兩岸都和平相處。

  毀台論是基於美國利益的理性選擇,台灣不能怨不能怪,因為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期盼台灣民眾都能對自己的未來想清楚,以安全和發展為優先。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結果,也可以研判最後的結局,那麼我們還要往危險邊緣上暴衝嗎?台灣民眾務必要想清楚。

  美國的毀台論充分說明美國的主要目標在於制中與抗中,美國為了這個目標,思考如何打台灣牌,美國想出各種方法遏制中國統一兩岸及中華民族整體偉大復興,這種戰略指導下的美國會設法將台灣充分利用,並利用台灣這粒棋子不斷向中國大陸挑釁,例如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展開亞洲行,原本想要順道來台灣、美國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將台灣納入美印太戰略架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聲明稱,美強烈倡議世衛組織邀請台灣作為觀察員參加第75屆世衛大會。美國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美國將台灣當成抗中的棋子,至於台灣所付出的代價與結果,完全不在美方的考慮範圍內。

  話雖如此,美國難道真的要和中國大陸攤牌嗎?從美國的最高決策層來看,美國行政部門非常清晰明白,台灣問題是相當敏感的,中國大陸為了兩岸和平統一可以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中國大陸最好的選擇是不使用武力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衹要台灣搞台獨絕對沒有出路,絕對會引發軍事衝突,美方非常清楚這樣的情勢。

  那麼要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美方打台灣牌絕對要有限度;對台灣來說尋求兩岸和平發展,追求兩岸未來和平統一才是對台灣人民最有利的選擇。民進黨當局千萬要想清楚,台灣民眾更要想清楚,珍惜自己的家園和生命財產,千萬不能讓美國內部所提出的毀台論成為禍害兩岸的元兇。

  註釋:

  ①美國《議事錄》雜誌係由美國海軍學院出版,該雜誌於1874年發行,這是美國最原始傳統的連續性出版雜誌之一。 該雜誌主要涵蓋與全球安全有關的主題,包括軍事專業人員和文職專家的文章,歷史論文,書評及讀者評論。其文章作者大約三分之一是由現役人員寫成的,三分之一是由退休軍人寫的,三分之一是由一般民眾所寫的。該雜誌之所以為全世界研究國際關係相關議題的研究者所關注在於該雜誌經常是現役或退役美國國防部長,海軍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以及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最高領導人所撰寫的專題文章,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與可讀性。

  ②U.S.NAVAL INSTITUTE," Preparing a Post-Invasion Taiwan for Insurgency", 2022/5/21,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22/may/preparing-post-invasion-taiwan-insurgency

  ③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2/5/20,https://www.ncc.gov.tw/chinese/index.aspx。

  ④參見孫秉中,淺談解放軍武力攻台,於台北論壇講座上的內容,2022/4/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ykTjzOAQA

  ⑤中評社:“李風答中評:美“毀台論”實為“害台論”,2022年5月21日,http://www.crntt.com/doc/254_14730_106371471_1_0521101219.html

  ⑥灰帶衝突的手段主要包含經濟、資訊攻擊、以及“準軍事”(quasimilitary)等手段,其本質是“家園戰爭”(home front),藉由對手內部壓力改變政策現狀,更可轉為顛覆工具。透過網路、手機的快速傳播,正改變政治與戰爭本質。結合資訊流的操作,其混雜宣傳、辯論、圖像與敘事(narratives)方式,得以對標的國的決策造成時間及輿論壓力。其中以準軍事行動更具脅迫性、時間壓力、且更為民眾關注,因此成為特定國家慣用傳達政治意志或宣傳的工具。

  ⑦劉性仁:《兩岸“灰色地帶”衝突可能升級》,《中時電子報》,2021年9月21日,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921001482-262110?chdtv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7月號,總第295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