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篇廣受美國戰略學界關注的文章為例,他們對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對華“再保證”的建議聚焦於:美國官員不應發表帶有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或者恢復清晰防衛同盟承諾意味的聲明或者表態;美國官員應努力確保台灣不會破壞現狀,對台方推動改“國號”之類的現狀應表達關切;美國對美台“非官方關係”的參數應更加透明,包括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防長不能訪台的自我限制,不派參議長或眾議長訪問台灣;台灣領導人過境美國,不應是大型的、公開的、充滿政治色彩的事件;美國國會立法應側重於幫助台灣自衛和增強美國在東亞的軍力,避免無助於增強台灣或美國軍力的象徵性行動等等。
凡此種種,都是關於美國官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辭表態和象徵性程序要回歸傳統,不要刺激中國,而不是關於如何在亞太地區戰略環境和力量平衡變化之中,實質性地探索避免美中因為台灣問題發生大國衝突之道。言辭和象徵性姿態上的克制,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終歸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甚至難逃以花言巧語安撫中國的緩兵之計的嫌疑。這篇文章自己也承認,北京一些分析人士擔心,美國最近重啟對華高層外交渠道,不過是在掩蓋美國繼續削弱中國,甚至阻止中國和平統一的企圖。
最近有不少美國學者主張,美國政府應當重申美國“接受兩岸任何通過和平手段達成並得到台灣人民同意的解決方案”的傳統立場,意指不要讓中方覺得美國拒絕中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從而讓北京覺得統一無望,只能動武。甚至有美方專家宣稱,哪怕和平統一真的只是幻想,也要讓北京留住這種念想。美方權威專家在談到對台灣大選後新政府最令人擔心的傾向時,不是擔心可能邁向“台獨”,而是直言最害怕台灣新政府突然翻轉,與大陸走得太近。
由此更是說明,美方最多只是想將“不反對中國和平統一”的表態,當做讓北京不要有動武緊迫感的緩兵之計,而不是真正希望兩岸能走向和平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