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都市圈“增長極”已成驅動內需大引擎
http://www.crntt.hk   2019-01-29 08:14:18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為實現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中國經濟增長戰略越來越趨向於內需主導,而基於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等)、城市群、都市圈打造新的“增長極”,已成內需大引擎。據中科院《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中國正在形成23個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是發展最成熟的三個都市圈,成渝、長江中游都市圈正在崛起。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為輻射力,打造城市群或都市圈,帶動周邊發展。隨著中心城市打造、強省會戰略推進,西北、中原等增長極也在崛起。

  上海證券報發表資深地產研究人士李宇嘉文章表示,不過,在發揮經濟增長極的效應上,中國大城市、都市圈還遠遜於發達國家。相比全球60億人對應24個千萬級人口城市,中國近14億人僅對應4個千萬級人口城市,再考慮到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大城市人口集中度效應明顯偏低。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結構已從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未來增長更加依賴於人口集聚。因此,要夯實內需主導,須做強人口集聚和增長極的功能。目前,中國有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10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圍繞這15個城市打造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都市圈等“增長極”,這是中國未來內需主導的火車頭。

  文章分析,提升集中度不能單純靠出台政策和兼並擴圍,更要緊的是提高城市資源集聚能力和輻射效應。2018年8月,新一輪軌道交通規劃批覆,項目集中在區域中心城市,比如東北的沈陽和長春,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和蘇州、中西部的濟南、重慶和武漢。所有城市都是區域或省域中心城市,不考慮上海,這些城市的GDP在本省的集中度高達30%左右。上述城市合計批覆39個項目,50%的項目規劃里程超過35公里,意味著多數項目要連接中心區與衛星城、外圍縣市、都市圈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嘉閔線對接江蘇太倉、11號線對接蘇州S1號線、9號線和22號線分別對接嘉興4號線和5號線;廣州和深圳規劃到2025年或2030年的軌交線路,有多條線路與佛山、清遠及東莞和惠州連接。本月初獲批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明確“北京副中心通州與河北省廊坊北三縣地區(三河、大廠、香河)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向北三縣延伸布局。

  除了三大都市圈,武漢、鄭州、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也進入了軌交大發展時代。近期獲批的武漢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8條新線,過半位於武漢東部,打造武漢、黃石、鄂州、黃岡都市圈,其中11號線跨出武漢開到鄂州;依照鄭州軌交規劃(2015—2050),2050年新密、滎陽、中牟、新鄭、鞏義等衛星城將與鄭州中心區無縫連接。專家們推斷,中國行政分級模式導致的中心城市資源過度集中等,有望通過突破行政規劃的軌道交通,外溢到外圍和都市圈。

  最突出的例子,是作為接軌上海的“橋頭堡”,承接上海輻射的“門戶”,2017年浙江嘉興設立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實現理念、產業、基礎設施、政策“四個接軌”。在醫療方面,深化醫保雙向對接,滬嘉醫保卡一卡通,嘉興納入上海異地雙向刷卡結算首批先行地,教育全面戰略合作,上海固定電話021可在嘉興電信局申請辦理;交通方面,公交卡實現“一卡通”,嘉興軌道交通對接上海,並與上海實現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模式一體化。在產業方面,嘉興與上海開放創新平台合作,推進平湖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等重點園區建設,打造滬嘉杭G60科技創新走廊。

  前些年,軌道交通規劃往往意味著沿線地價和房價上漲,但隨著“房住不炒”落地,供地配建(保障房、租賃住房、自持)“常態化”,限地價和限房價也在“常態化”,地產回歸實體經濟,軌道交通規劃、都市圈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紅利讓利於無房戶、新市民和農業轉移人口,進而激活內需。與此同時,無房戶、新市民和農業轉移人口等,通過低成本、低門檻“扎根”城市後,基於其消費潛力大、邊際消費傾向大,消費為主的內需會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助推經濟轉型平穩。還有,《土地管理法》和《房地產管理法》近期同步修訂,掃清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礙。大城市外圍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未來將大規模建設租賃、共有產權等住房,將極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文章指出,照現有趨勢,基於“增長極”效應叠加外圍低成本開發、公共服務一體化,中國城市化率或將從56%上升至70%,新增城市居民將達5億左右,其中2.45億外來人口、2.5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總規模將超過日、美兩國人口總和,這是夯實中國消費內需的最大保障。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