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港澳比較視野下語言文字態度與身份認同
http://www.crntt.hk   2024-08-30 14:07:35
表3:港澳居民三種身份認同的比例(2022)
表4:港澳居民多元身份認同的比例(2022)
表5:港澳居民单一身份认同的比例(2022)
圖1:港澳居民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比較⑪
表6:港澳居民在不同身份認同下的語言態度
表7:港澳居民在不同身份認同下的文字態度
 
  (二)港澳居民的身份認同及語言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

  本調查問卷對香港人/澳門人、中國人、世界公民這三類身份的認同度單獨設問,要求受訪者根據自己對這三類身份認同程度在0-10的數值區間打分。本研究將評分為6-10分內認定為具有某類身份認同,0-4分內則不具有某類身份認同。結果顯示,香港受訪者對三類不同身份的認同比例和排序為:香港人(79.12%)>中國人(66.45%)>世界公民(43.99%);澳門居民對不同身份類別的認同比例和排序為:中國人(86.54%)>澳門人(81.06%)>世界公民(55.23%)。該結果表明,澳門居民的國民身份認同高於本土身份認同,而香港居民的本土身份認同高於國民身份認同。結合以往相關的民調數據來看,香港居民的國民身份認同的比例有所上升,本土身份認同比例變化不大。澳門居民國民身份認同的比例維持在一個相對高的水平,本土身份認同比例則有所下降⑩。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發現,香港受訪者中,54.52%的被訪者認同自己作為香港人和中國人的雙重身份,39.70%的被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和世界公民,30.9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世界公民,27.96%認同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的三重身份。而僅具單一的香港人、中國人或世界公民的身份認同的比例僅占2.42%、2.70%、0.09%。這一結果說明,大多數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是非單一性的。

  與香港民調結果相似,澳門居民身份認同也具有多重性和包容性的特徵:75.27%的被訪者認為自己具有澳門人和中國人的雙重身份,51.05%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世界公民,49.85%認為自己是澳門人和世界公民,46.86%認同自己具有澳門人、中國人和世界公民的三重身份,而僅具單一的澳門人、中國人或世界公民的身份認同的被訪者比例分別僅占2.39%、4.49%、1.20%。

  [表3:港澳居民三種身份認同的比例(2022)]
  [表4:港澳居民多元身份認同的比例(2022)]

  為進一步探究香港居民和澳門居民關於“本土身份”的解讀,本問卷在“你認為以下哪些特徵最能代表香港人/澳門人?”一題中,從主、客觀方面設置了8個選項,分別為:“擁有香港/澳門永久居民身份”“能够講流利的粵語”“能够講流利的英語/葡語”“在香港/澳門出生”“在香港/澳門長大”“信奉香港/澳門核心價值觀”“熱愛香港/澳門本土文化和傳統習俗”“以上全部都不能代表”。面對這一問題,香港被訪者將“熱愛香港本土文化和傳統習俗”(49.02%)、“能够講流利的粵語”(43.15%)、“信奉香港核心價值觀”(40.26%)視為最能體現香港人身份的前三項特徵;澳門受訪者則認為, “澳門永久居民身份”(29.61%)、“熱愛澳門本土文化和傳統習俗”(26.02%)和“在澳門出生”(14.16%)”是最能體現澳門人身份的前三項特徵。這一結果反映,文化和傳統習俗在港澳兩地民衆的本土身份認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澳門人更看重出生地、永久居民身份等客觀條件對本土身份的代表性,香港人則更重視語言和價值觀的作用。

  那麼,“本土核心價值觀”對於港澳兩地居民分別意味著什麼?我們在一個獨立的問題中,提供了“法治”“自由”“公正廉潔”“民主”“追求社會公正”“公平競爭”“國際化”“愛國”“包容不同意見和移民”“其他”等10個選項,讓受訪者根據自己的看法進行單選或多選。數據顯示,香港居民對“法治”“自由”“公平競爭”等價值觀的認可度較高,對“愛國”作為香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最低。排在前三位最受本地居民認可的香港核心價值為:法治”(43.80%)、“自由”(45.76%)、“公正廉潔”(41.75%)。澳門居民的價值觀結構與香港居民有所不同,對“愛國”的認同度(34%)要高於香港居民(22.6%),而對其餘各項價值觀選項的認同度都低於香港。排在前三位最受本地居民認可的澳門核心價值為:“自由”(38.38%)、“愛國”(34.0%)、“包容不同意見和移民”(33.40%)。

  [表5:港澳居民单一身份认同的比例(2022)]

  從這一結果看來,港澳兩地民衆對於各自本土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各不相同,“自由”被兩地居民奉為代表本土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對於澳門居民,“愛國”也是構成本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述。但對於香港民衆,“愛國”尚未與本土價值觀建立強關聯。

  [圖1:港澳居民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比較⑪]

  本研究通過Kendall's Tau-b相關性檢驗,探究港澳居民語言態度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聯性,發現港澳居民對語言文字的態度與身份認同呈現一定的相關性,但語言文字和身份認同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對於香港受訪者和澳門受訪者,無論認同自己是本地人、中國人還是世界公民,對粵語和繁體字中文都持鮮明的積極態度。即便是認同中國人身份的群體,對於粵語和繁體字中文的熟悉度和積極態度仍遠高出普通話和簡體字中文。不過,港澳居民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積極態度,與中國人身份認同呈正相關性。換句話說,覺得普通話和簡體字親切與自豪的人群,往往也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值得注意的還有:在香港受訪者中,衹有認同中國人身份的群體,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熟悉度與好感度超過英語和英文。而對於澳門受訪者,無論更認同自己是澳門人、中國人還是世界公民,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使用率、熟悉度與好感度都超過英語、葡語及其文字(見表6和表7)。

  三、討論與建議

  結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2021年關於港澳兩地社會心態的民調數據及香港各民意研究機構的相關調查數據,本研究發現,《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國家話語在港澳地區日益強化,已經對港澳居民的國民身份認同產生積極影響。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兩地居民在身份認同與語言態度方面呈以下特徵:

  (一)港澳居民的身份認同具有多元性特徵,目前大多數港澳居民擁有本土身份和國民身份的雙重認同,且兩種認同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非此即彼的替代性選擇關係。

  (二)香港居民的國民身份認同相較以往有所提升,但對愛國價值觀的認同并沒有得到同步增強,反映出香港居民從接受國民身份到樹立愛國觀念尚有一段距離。澳門居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和愛國價值觀皆維持在較高水平。

  (三)粵語和繁體字在港澳社會占主導地位,無論持哪種身份認同,港澳居民對粵語和繁體字中文都持鮮明的親切度和自豪度。

  (四)澳門居民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熟悉度和好感度明顯超過香港。但澳門居民對葡語和葡文的使用率和熟悉程度偏低。

  (五)語言文字和身份認同之間存在複雜的、非單一指向性關係。港澳兩地民衆對於粵語和繁體字的偏愛,與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不相矛盾。但港澳民衆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正面態度,與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

  [表6:港澳居民在不同身份認同下的語言態度]
  [表7:港澳居民在不同身份認同下的文字態度]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是構成國家認同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認同不一定必然導致政治認同,但增強文化認同仍對增進國家認同產生積極效應。根據以上民調結果的研究分析,在港澳政治生態顯著好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的新形勢下,宜對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文化資源從戰略規劃層面進行統籌規劃,發揮語言資源的文化認同功效和對外橋梁作用。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宜突出強調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文化資源的多元一體性,淡化粵語和普通話、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對立與不同。避免在宣傳和學術研究方面,過於強調普通話和簡體字對於增進國家認同的政治性功效,而忽略粵方言和繁體字對於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作用。宜通過港澳語言資源的多樣性,從文化層面培育港澳居民的國家認同,彰顯中華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內在哲理,并從學理上積極回擊海外港人將粵語、繁體字作為推動“港獨”文化資源的政治企圖。

  第二,進一步推動港澳社會的普通話和簡體字教育與普及工作。宜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加強普通話和簡體字在港澳的教育推廣工作,尤其是對普通話和簡體字好感度比率較低的港澳青年和學生群體。可適當淡化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政治色彩,突出強調學習普通話和簡體字對於個人前途發展的實用性功能。

  第三,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外語語言資源的獨特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宜充分發揮香港和澳門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語資源優勢。建議利用港澳的外語教育優勢,培養更多具備多語能力的專業複合型人才。針對澳門熟悉葡語的人群比例低的問題,宜深入研究如何加快提高葡語教育質量的方法路徑。

  註釋:

  ①參見:亨廷頓(2009),周琪,譯,文明的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修訂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吉登斯(1998),胡宗澤,等,譯,民族-國家與暴力[M],北京:三聯書店。

  ②Pew Research Center (2021-05-05). Report: View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Becoming More Inclusive in U.S., Western Europe.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1/05/05/views-about-national-identity-becoming-more-inclusive-in-us-western-europe/.

  ③⑤香港民意研究所(1997-2022),民意調查:市民身份認同,https://www.pori.hk/pop-poll/ethnic-identity.html。

  ④香港民意研究所(1999-2018),澳門民意調查系列——市民的身份認同感,https://www.pori.hk/pop-poll/macau-survey/macau-ethnic-identity.html。

  ⑥參見:黎熙元(2005),難以表述的身份——澳門人的文化認同[J],二十一世紀雙月刊,92期:16—27;邵宗海,李雁蓮(2016),從海洋、殖民與移民文化的面向:看澳門與台灣的社群關係比較[M],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⑦Lai, Mee Ling. (2011) Cultural identity and language attitudes – into the second decade of postcolonial Hong Kong.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2(3): 249-264.

  ⑧王佳煌,詹傑勝(2019),澳門人身份認同研究-與香港比較[J],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76期:78–94。

  ⑨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6),香港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調查結果,https://www.com.cuhk.edu.hk/ccpos/b5/research/Identity_Survey%20Results_2016_CHI.pdf。

  ⑩⑪引自黎熙元和龍海涵(2023)撰寫的研究報告。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6月號,總第318期,P54-62)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