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廣東警方破獲的一起案件顯示,“職業差評師”不僅向商家惡意索賠,還通過組建“打假退賠學習群”、傳授敲詐商家的方法和“話術”等,團夥作案。
記者採訪發現,現實中,有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網絡評價存在的“商機”,把“寫差評”或“製造刷屏的評論”當成“職業”,通過故意給商家“潑臟水”來獲取好處。這不僅損害商家合法權益,影響大眾創業就業,也對消費者形成誤導,破壞網絡消費環境。
不過,此前也有媒體報道,上海一女子因點外賣給了差評,遭到外賣員上門報復、砸門、辱罵恐嚇,還被勒索200元的“賠償”。當事人報警後,外賣員因尋釁滋事被拘留10日,而該女子也因為怕後期報復而被迫搬家。
對此,專家指出,網絡評價不可或缺,它對於促進商家誠實經營、打造品牌意義重大。對於社會而言,不能讓職業差評師恣意妄為,但也要充分保障消費者的“差評權”。
發差評進行敲詐甚至明碼標價“接活”
有媒體近日報道,來自安徽合肥的汪小軍經營一家蛋糕店多年,信譽一直良好,但在某電商平台上,竟然被人投訴說“蛋糕中有蟲子”。據辦案民警介紹,這一團夥以“公益打假”為名,通過組織未成年人及各類閑散人員製造“網上碰瓷”,以惡意評論、灌水等施壓手段要挾網店商家,索要“保護費”,在電商平台上形成惡劣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