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為明年的貨幣政策定下了基調。其具體表述由“鬆緊適度”變為“靈活適度”,這再度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放水”的信號。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陳果靜評論文章認為,將靈活適度等同於“放水”,是對中國貨幣政策的誤讀。“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近年來,中國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反覆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即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趨近,我們也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精准發力,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
文章分析,穩健並不等同於貨幣信貸零增長,也不意味著銀行體系流動性零增長。當前,穩健意味著保持貨幣條件與潛在產出、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近年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中國廣義貨幣(M2)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均隨之適時適度調整,M2調整至如今的8%以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降至10%以上,但總體上看,貨幣政策保持了穩健取向,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速度和名義GDP增長速度大體上相當、匹配,較好地平衡了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關係。
穩健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當前,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經濟金融形勢均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要為經濟金融健康運行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貨幣政策也應該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需要根據形勢需要,搭配運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組合。
從外部來看,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從內部來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同時,須清醒認識到,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叠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在這樣的複雜情況下,貨幣政策要在穩健的基礎上,更加審慎、更加前瞻、更加靈活,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趨勢等因素變化,實行更有針對性、更有力的調節。通過精准滴灌,引導優化流動性和信貸結構,支持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2018年以來,針對中小微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遇到的融資難題,信貸、債券、股權融資“三箭齊發”的政策組合及時推出,金融部門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接下來,仍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同時,貨幣政策還需要與其他政策相互配合,“幾家抬”形成合力。貨幣政策要與財政、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文章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必須確保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平穩運行。在穩健的基調下,中國貨幣政策仍需加強逆周期調節,加大結構性調整力度,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多用改革的辦法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