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水下考古經歷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http://www.crntt.hk   2024-07-07 15:49:45
 
  1996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對西沙群島開展了首次水下考古調查,在北礁、珊瑚島、浪花礁等礁盤上發現8處水下文化遺存,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遠海。2007年、2008年,“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遠海沉船遺址全方位系統發掘。

  2014年,山東青島,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水下考古專用船“中國考古01”投入使用,從此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告別了“租用漁船時代”,水下考古科研設施條件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極大提升。儀器設備間、出水文物保護實驗室、海洋探測室、減壓艙、A字架、折臂吊、工作艇……“中國考古01”配備了專供水下考古工作所需的多種設備和專門艙室,還設置了休息室、廚房、衛生間等,是隊員的“海上家園”。提起這個“老夥伴”,鄧啟江感嘆道:“近年來水下考古的許多工作都有這位‘得力幫手’的身影。”

  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洋屬於深海區,超高水壓是推進深海考古的難題。2017年8月,中國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成功進行首次載人深潛,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這一深海利器拉開了中國深海考古的序幕。

  隨著“深海勇士”號緩緩下潛,水下的世界逐漸變得清晰。長基線定位系統的精準導航,猶如燈塔,引領隊伍穿越漆黑的海水,直至遺址的精確位置。在水下的昏暗光線中,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開始工作,它們是考古隊敏銳的眼睛,完整記錄沉船遺址的每一處細節。

  “原有的抽泥設備十分笨重,光抽泥頭就有幾十斤重,在發掘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對文物或脆弱遺跡造成傷害。”梁國慶說。在聖杯嶼元代沉船考古中,考古隊對發掘工具進行了小型化改造,抽泥設備變得衹有3寸大小,僅僅一兩斤,極大程度減少了可能對文物產生的二次傷害;小氣槍型吹泥設備可以像手術刀一樣對文物進行精細挖掘,輔助考古隊員科學揭露了瓷器包裝方式等脆弱遺跡。

  昏暗的海底,大多數時候能見度還不到1米。聖杯嶼元代沉船考古隊拍攝了近6萬張近景照片,利用水下三維攝影拼接技術,這些照片被計算整合,就像拼合起一幅巨大的海底拼圖。隨著最後一塊“拼圖”的落位,低能見度海況下一幅沉船遺址的高清全景三維影像終於首次呈現,讓世人得以窺見沉船全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